“是啊,以前咱們不是買不起四輪子,可是咱們這山路,四輪子沒辦法開,只能看著其他生產(chǎn)隊開著四輪子交公糧。
奶奶的,看著就來氣!”楊廣福感慨道。
八十年代以前,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楊廣福口中的四輪子,也就是拖拉機,價格并不高。
只是因為產(chǎn)量限制,不好買。
但是,每年,每個公社都能分到少量的計劃供應(yīng)的名額。
只不過,以前榆樹屯這樣身處大山里的生產(chǎn)隊,買得起,但是沒有路,用不上,只能便宜山下那些生產(chǎn)隊。
“楊叔,這修路是怎么個章程???”
“這次修路,計劃在秋收交完公糧之后開始。
咱們負責(zé)從咱們屯子到梨樹屯的這一段路?!?
“交完公糧?那不得下雪了?”劉紅軍皺眉道。
“下雪怕啥?當年咱們修建太平湖水庫的時候,寒冬臘月,零下三十多度,照樣干的熱火朝天?!倍瓡浳鵁?,毫不在意的說道。
“對,當年零下三十多度能修水庫,現(xiàn)在咱們下雪天照樣能修路。”楊廣福也不是很在意的說道。
劉紅軍也瞬間想明白,還真像他們說的,下雪根本不影響修路。
他們現(xiàn)在的修路,可不是后世那種混凝土路,又或者是瀝青路。
所謂的修路,就是開山。
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把狹窄的地方的山體炸了,把路拓寬,然后把地面用碎石頭填平,這就是他們的路。
細心一點的,拿錘子把不平的地方,一點點敲打平整。
“這次修路,是咱們整個榆樹屯的大事,所以每家都要出十五個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