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亞獻官說得對,為了圣道,我們不能退了,為了圣道,我們何惜刀劍加身?沖進去啊,沖!”
別以為文官手無縛雞之力,打群架的時候他們是一點都不吃虧,一個個嗷嗷亂叫,往里面沖。士兵們阻擋,結(jié)果頭上的帽子都被抓掉了。連喊帶叫,你推我搡,皇宮承天門前霎時間亂成了一團。最可悲的是那名內(nèi)侍,被幾個文官抽冷子放倒在地,不知道多少腳踩上去,頓時出氣多,入氣少,眼看活不成了。
那些御林軍倒可以輕易放倒這些官員,可是看到這些官員如此瘋狂的舉動,無人敢動手。魏國雖然此時武重文輕,可是這些官員不是賊人,他們沒有明確的旨意,自然慢了半拍。而且隨著孔撫等人沖進承天門,其實他們也進不了里面。要知道皇宮可不止一道宮門,從承天門開始,抵達太武殿,至少要經(jīng)過五道宮門,他們這些普通的御林軍不同,那些麒麟衛(wèi)可不會管那么多,至少有人不經(jīng)允許進入冉明百步之內(nèi),就會格殺勿論。
孔撫等人進入承天門之后,冉明就派出了中常侍尤義迎著眾人進入太武殿。
來到太武殿,冉明只讓孔撫一人進入,孔撫倒也坦然,與冉明見禮后大聲說道:“陛下,臣以為大魏如今的敵人在內(nèi)而不在外?!?
“哦!”冉明笑著:“孔亞獻官何出此!”
孔撫指著王猛道:“陛下,此人就是大魏最大的罪魁禍首,請陛下治此人犯上作亂之罪!”
冉明眼神閃過一絲異樣,隨即怒氣沖沖的說道:“景略乃是朝廷柱石,又怎么會犯上作亂,簡直一派胡!”
孔撫指責王猛也不是一時頭腦發(fā)熱,鬼谷門主王莫向冉明坦誠王猛、謝艾包括冉閔皆是鬼谷門下隱宗弟子,其中王猛師承崇陽真人。謝艾則是師承華陽真人。而冉閔雖然不是入室弟子,卻也接受過暗中教育,倒也算有所淵源。對于王猛是不是鬼谷門人,孔撫不放在心上,可是王猛曾在不其主持建造了那座奇跡之城,這讓天下人都以為王猛即使不是墨家門徒,至少也和墨家有關(guān)系。所以,孔撫直接把大帽子就扣在了王猛頭上。
“臣絕非胡亂語!”孔撫大聲的說道:“王猛曾在青州擅自開科取士,考核內(nèi)容與四書五經(jīng)全然無關(guān),竟然弄一些旁門左道,褻瀆圣道,敗壞士風!年輕士子不知輕重,一味趨炎附勢,竟然拋棄圣人之教,如此下去,必然人心大壞,朝政日非,國破家亡就在眼前!陛下,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發(fā)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于經(jīng),儀范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不敬孔孟,與夷狄何異,臣請陛下處置王景略,以正視聽!”
冉明可不是那些在皇宮里長大的溫室花朵,什么孔孟之道,無非是保護他們利益的守護神而已!對于孔撫所,自然嗤之以鼻??讚嵋狼嘀菔状慰婆e制度,真正的主謀冉明,而王猛只不過是一個執(zhí)行者。當著主謀告從犯,能告贏才是有鬼。
冉明似笑非笑的道:“景略,孔亞獻官彈劾你,你有何話要說?”
王猛尋思著,剛剛正與冉明談所謂百家講壇,現(xiàn)在不正好是一個推行的好機會嗎?所以王猛想了想,就朗聲說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非對錯,公道自在人心,咱們不如請?zhí)煜履苻q之士,去辯論一下圣人之道。諸位同仁,皆是舌辯之士,猛相信諸位不會怯戰(zhàn),不知諸位敢戰(zhàn)否?”
孔撫望了望身邊的官員,深吸一口氣道:“有何不敢!”
“那自然好!”冉明撫掌而笑道:“來人傳朕旨意,立即命人布置銅雀臺,在銅雀臺設(shè)立百家講壇,講百家之圣道?!?
銅雀臺,因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荀攸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決意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鄴中記》載: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jiān)、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shè)金龍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床。又在銅雀臺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
冉閔建立了魏國,從前魏國財力有限,銅雀臺基本荒廢,后來魏國財政好轉(zhuǎn),這才有所維持。不過由于石虎對于銅雀臺加修非常穩(wěn)固,所以二十余年未有大規(guī)模修繕,銅雀臺依然穩(wěn)固。
冉明在派人緊急整修銅雀臺的同時,也命人在邸報、報紙以及皇家特衛(wèi)水軍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
隨著消息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涌向鄴城,涌向銅雀臺。魏晉南**時期,漢代儒學一統(tǒng)天下,處于獨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隨著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并且盛行,儒學的發(fā)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魏晉南**的儒家理論,卻比較滯后。在魏晉南**三百多年的時間里,沒有出現(xiàn)一位儒學大家。
隨著五胡入侵中華,儒家思想為了討好統(tǒng)治階級,就進行了改良。于是在“天人感應”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新的理論,既“天命不于長,惟歸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懷之?!币饧词?天命不是永恒不變的,根據(jù)是否有德性是否有行王道這個標準而授予君王的位置。無論華夏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只要實行“仁政”、踐履王道就會得到民眾的認同與歸附。長期以來,儒家都提倡一種華夏“正統(tǒng)”的觀念,認為只有華夏族才有資格統(tǒng)治中原乃至天下,少數(shù)民族只能處于被統(tǒng)治的地位,否則,即視為不順“天命”的亂臣賊子。
董仲舒說“三統(tǒng)之變,近夷遐方無有,生煞者獨中國?!薄叭y(tǒng)說”是董仲舒最獨特的歷史觀。認為每個相繼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以承天命,獲得統(tǒng)治天下的合法權(quán)。但這種權(quán)利只能屬于中原諸夏之國,夷狄之國是沒有資格的,夷狄只能在中國的統(tǒng)治下。
在南**時期的儒家,事實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漢奸理論。對于這種理論,冉明是打心底非常反感,當然儒家的理論變革,是在胡人刀劍屠戮的逼迫下形成的,冉明如果想要讓儒家低頭,就必須像胡人一樣大殺四方,把他們殺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逼得他們屈服。
顯然,這不是冉明想要的結(jié)果。冉明是一個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有了一千六百多年知識,有了如此大的視野,所以冉明也有了應對手段。
諸子百家,請拿出你們的實力吧。冉明非常期待諸子百家的表現(xiàn),希望不要讓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