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這個東西在別的地方是調(diào)料。
但放在魯州這地方,那就跟辣椒在湘州一樣。
煎餅卷大蔥,直接當(dāng)菜吃!
魯人對蔥是很有好感的,既會種,又會吃。
其他地方說人沒蔥高那是罵人,魯州不是,人那叫實誠人,說實話。
因為真的沒蔥高啊!
那章丘的特產(chǎn)大梧桐蔥,隨便都能長兩米高!
咋比???誰來了都得沒脾氣。
早年魯州的章丘大蔥甚至是當(dāng)貢品的,連帶著還被京都烤鴨捆綁了一波。
京爺在遍嘗各地大蔥之后,曾經(jīng)斷,只有章丘的大蔥白配烤鴨卷餅,才能吃到真正的美味!
因為章丘蔥,不怎么辣,反倒是清甜帶香。
口感十分的脆嫩,又生的桿子粗壯,肥厚多汁。
生吃也是嘎嘎好,一啃一個不吱聲。
至于為什么這么香的東西偏偏就和沒啥味兒的海參聯(lián)系上了。
這就不得不提大夏菜力,關(guān)于食材有個通用的標(biāo)準(zhǔn)。
“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
主打一個反差,就要大香料配沒味的。
雖然聽起來有點閑得慌,但畢竟繩命在于折騰,唯有折騰才能發(fā)展嘛。
這蔥燒海參,就是把兩道食材折騰到了極致。
海參是要“入味”的部分,泡發(fā)好后就拿籠布包上,丟進(jìn)砂鍋里。
底下墊一層炸過油的,焦香十足卻不會很辣的蔥段,姜片和花椒粒。
上頭用大肘子肉,鴨膀子,和肥嫩多油的老母雞一只,都捂在這海參包袱上。
這些肉還不是直接就
丟進(jìn)去煮。
這樣混煮雖然也是肉香十足,但蔥香不夠??!
所以這些肉全都在大鐵鍋里,用專門炸的蔥油煸炒出血沫兒,炒出香噴噴的味兒。
再加上水捂進(jìn)砂鍋里,吊一鍋蔥香高湯!
海參直接和這些肉類捂在一起,短短十幾分鐘,雞油,豬肘,鴨肉,種種葷香,都被吸進(jìn)去來了個大融合。
總算不那么像吃腥味鞋底子了。
它先入了底味,接著就該蔥“出味”了。
蔥燒海參也叫“精蔥海參”。
說的不是品種,而是指“精挑細(xì)選”。
這蔥只取蔥白段,外層纖維粗硬的全扒掉。
只有最清甜,白嫩嫩還有點發(fā)黃的蔥心這塊兒,才是最香的,非老饕不能懂。
把蔥扒了,拿花椒油那么一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