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朝會,就是大明皇帝帶著所有京官召開早會。
這和現(xiàn)代打工人每天早起趕到公司,被動接受領導的雞血灌注一樣。
從洪武朱元璋立國開始,朝會制度就制定下來。
一般分為三種。
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乃是元月初一、冬至、萬壽節(jié)三個日子舉行,是文武百官向皇帝進行朝賀的日子,規(guī)模盛大,鑼鼓喧天。
而朔望朝則是每月初一、十五兩天進行,和大朝會相差不多,也是百官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并不議論具體朝政。
至于常朝就是每日舉行的慣例了。
凡是在京都的官員,需要凌晨三點起床,趕到午門之外,等著午門樓上鐘聲響起后,步入金鑾殿前廣場等候。
約摸四五點鐘,皇上才會出現(xiàn)在金鑾殿內(nèi),召集百官議事。
等到了七八點左右,朝會結束后,百官叩謝離開,返回家中睡個回籠覺,或者吃些早飯。
九點時分,都要出現(xiàn)在各自的衙門,開始一天工作。
一直工作到下午三四點方能結束,回家睡覺后持續(xù)第二天的流程。
所以說在京城當官,和現(xiàn)代打工人處境也相差不多。
光是這朝會就能折騰的人精神崩潰。
這種現(xiàn)象在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最為嚴重。
一個朱元璋,一個朱棣,這對父子對朝會尤為偏愛,幾乎從不缺席。
皇上都到了,百官怎么可能不來,所以每日都要早起。
可漸漸的,到了后面幾位皇帝,這種勤政制度開始慢慢荒廢。
最幸福的莫過于嘉靖、萬歷兩朝的百官。
這兩個皇帝幾乎從不上朝,讓底下員工們徹底松了口氣。
所以到明朝中末期,朝會再沒人參加。
畢竟對于整個大明來說,除了朱元璋、朱棣那兩位爺爺外,皇帝在百官眼里就是個擺設,吉祥物。
有你沒你,大明都能正常運轉。
尤其在內(nèi)閣制度實施后,更是如此。
不然嘉靖、萬歷也不可能爽一輩子,國家從沒出過太大的問題。
可等到了天啟一朝,小皇帝朱由校卻覺得這樣不行。
不開朝會,東林黨人和閹黨兩派一陣折騰,相愛相殺,將我朱家江山霍霍成什么樣子。
他下旨重啟朝會制度,逼迫百官全部參加。
這可苦了這幫京都官員們,雖有怨但也不敢不來。
不然錦衣衛(wèi)和東廠番子能將你從床榻上拽下來,一直拉到皇極殿外。
不是沒出過這樣的丑事。
曾有一位刑部侍郎只穿著一身褻衣出現(xiàn),被當場打了廷仗。
所以天啟一朝,盡管國家內(nèi)憂外患,小皇帝嬉鬧荒唐,朝會制度總算貫徹下去。
閑話不說。
當李辛和官員們等了約摸半個時辰后,午門上的鐘聲響起。
兩側掖門打開,文官走左,武官走右,在嚴格檢查下依次魚貫而入。
而李辛則有一名小太監(jiān)領著,也順暢跟進。
眾人來到皇極殿前的廣場,按照品級排列站好,繼續(xù)等候。
當小皇帝朱由校在儀仗隊包圍下走入金鑾殿后,意味著朝會正式開始。
一拜三叩結束后,進入議事環(huán)節(jié)。
可要知道,普通官員依舊沒資格進入大殿面見皇帝。
畢竟大殿就那么大點地方,不可能容納如此多官員。
唯有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員,才會被準許進入殿內(nèi)奏事。
至于其他人等,只能在殿前等候。
若有要事,需要輕咳一聲走出隊列,跪在地上大聲喊出啟奏的內(nèi)容。
要是喊得聲音小,里面坐著的皇帝還真聽不清楚。
往往喊了半天,皇帝煩躁的擺擺手讓其退下,寫成折子呈報上來。
所以對于品級低的官員,朝會上議事情況極少,大都是外地官員入京謝恩,退休官員告辭陛下這些瑣碎的事情。
皇上若是想要見你,會準許你走入大殿跪恩,若是不想見你,磕個頭就可以滾了。
李辛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靜靜等候朱由校的召見。
不光他,所有三品以下官員全都躬身而立,心里琢磨著自己的事情,等待朝會結束。
不知過了多久,當太陽緩緩升起之后。
想必大殿里已說完了要事,終于有太監(jiān)走出來高聲呼喊。
“陛下有旨,召……巫峽山清溪村封家傳人,封禮辛入殿覲見……”
轟!
眾人渾身一震。
什么玩意?
李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