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快地,他想到原身傻柱將來非凡的廚藝,聾老太太顯然是個饞貓,可以推測,傻柱在烹飪技巧漸趨嫻熟后,聾老太太為了一口美味,自然而然與傻柱更加親近;賈東旭過世之后,深知無法再依賴賈張氏的聾老太太遂將所有寄托轉(zhuǎn)移到傻柱身上,并因此經(jīng)常偏袒他。
思考至此,何雨柱決意不允許類似的情況重演,不愿無端地受制于聾老太太。
誠然,在原有的劇情里,這位老太婆并未對傻柱讓出過分的事,甚至去世前還將房產(chǎn)饋贈于他;且如非因為她的影響,洛曉蛾也不會與傻柱生下何曉,否則何家可能會就此斷子絕孫。
盡管如此,何雨柱明白,老太婆促成傻柱與洛曉鶚的關(guān)系并不是希望傻柱能夠傳宗接代。
那時,由于洛曉鶚與徐大茂多年沒有子嗣,在那個時代的觀念中,大家往往歸咎為女方的問題。
連洛曉鶚自已也是這樣看待這段婚姻的,因此她只能默默接受并忍耐著徐大茂。
從老太婆的立場看,洛曉鶚顯然無法生育;首先,結(jié)合她富有的背景加上傻柱出色的烹飪技巧,能讓老太婆的晚年過得更加舒適愜意;
另一方面,對她來說更重要的是照顧易中海,深知一旦傻柱和善良待人的洛曉鶚走到一起,必然會奉行老太婆的期望盡心侍奉易中海夫妻直至晚年。
此外,還夾雜著她希望傻柱有個伴度過晚年的念頭,畢竟多年來傻柱給予她諸多關(guān)懷。
在老太婆看來,秦淮茹有三個子女,還得面對苛刻的婆婆賈張氏,即便嫁入傻柱家中也無法全心全力照料易中海的晚年需求。
相較于此,她認(rèn)為嫁與傻柱相比下秦淮茹而更適宜的便是沒有太多牽累和糾葛的洛曉鶚。
再加上她看到賈張氏把棒梗教養(yǎng)成無法信賴的人,擔(dān)憂其可能對傻柱晚年造成影響,這也正是她反對兩人走到一起的原因。
只因為受到來自始終企圖操縱兩人的易中海影響下,縱然她不明所以對方真正的打算與想法,卻堅信已見且不便直接反對傻柱迎娶秦淮茹,更難以阻礙住易中海,因此無奈之下采取隱瞞大眾暗自操弄的方式使得傻柱和洛曉鶚走到一起。
總而之,在原劇情里,耳背老太精明地布局,企圖讓傻柱和婁曉娥結(jié)緣,這對她自已及配偶益處頗豐。
只可惜耳背老太未曾預(yù)見婁曉娥與許大茂婚后多年無子竟并非婁的問題,這也使傻柱未致絕后,并有了一個孩子名為何曉。
洞悉此局后,何雨柱深知他無法策反耳背老太到易中海身邊。
鑒于如此情況,最佳對策應(yīng)是徹底疏遠(yuǎn)耳背老太、易中海,甚至與賈家斷絕往來。
然而,何雨柱心里有數(shù):只要他依然生活在這個四合院里,只要未來的生活品質(zhì)得以提升,他必定逃不開耳背老太與易中海的陰謀。
尤其是當(dāng)賈東旭過世后,無論對于耳背老太或是易中海,甚至整個賈家而,自已——何雨柱,將會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養(yǎng)恤之人以及可以依附的對象,因此,他們會不擇手段企圖謀定他的將來。
事實上,在仍有賈東旭這樣的理想選擇在場時,易中海便已動了心眼圖謀傻柱,試圖剝奪何大清明里每月郵寄歸來的銀子;意欲榨干傻柱口袋中的金錢。
待賈東旭去世后,面對失去倚托者的境況,易中海將必然將注意力轉(zhuǎn)移至傻柱,竭力設(shè)法制住他。
每當(dāng)想起潛在的煩憂,何雨柱就覺得頭昏腦脹;他深信:要擺脫這些困境,最佳途徑便是不要再留駐這個四合院,若能遷離,就再也不受易中海們的擺布;何雨柱無法相信京城其他四合院里的管理長者,都如易中海、劉海忠或閻埠貴這三位一般的惡劣!
當(dāng)然,人口繁密的四合院難以完全隔絕是非,因此若能獨享一進之內(nèi)的靜謐四合院將是更理想之選。他了解到現(xiàn)今
**
似乎還容許私下進行房產(chǎn)權(quán)交易,必須把握這一良機,覓一理想的寓所,不信如此廣袤的城市竟覓不得一個適宜的單門宅第!
至于為什么何雨柱特別偏好一進門的四合院:基于對未來政治變動的洞察,他理解如果房產(chǎn)購買太大則難于保有,即便不售予
**
,他也勢必需將其多余的空間分租。購買一個小而適中的住宅不僅能提供保障的理由以免除陌生人入住煩惱,通時也更符合預(yù)算。
目前而,房價并不親民;相對于兩或三進門大而貴重四合院,動輒以千萬元計的價格(這里的貨幣面額非常巨大,甚至有最高五萬元面值的貨幣。當(dāng)時第一種人民幣的價值是一萬分比第二種1元的價值,
即今日我們常說的一塊錢,
當(dāng)年的千萬就等于今日所說的一千元。),一進四合院可能僅需花費數(shù)百余萬元到千萬不等就能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