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高將軍滔滔不絕,如數(shù)家珍,在座的文臣武將不時出補充,而皇上一直不曾說話,長生知道自己猜對了,皇上的確想要遷都洛陽,只是不確定自己的態(tài)度,此外皇上先前東巡,很可能與張善提及此事,張善的態(tài)度無疑是堅決反對。
在高將軍等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之時,長生已經(jīng)開始自腦海里思慮應(yīng)該如何表態(tài)了,張善雖然拿下了洛陽,但朱全忠盤踞鄭州,主力尚在,此時遷都洛陽自然不是明智之舉,更何況眼下國力不盛,遷都勞民傷財,對大唐而無異于雪上加霜。
但眼下皇上已經(jīng)認(rèn)定洛陽生出了龍氣,自己若是只因問心無愧便出阻止,無疑會引起皇上的猜忌,別的事情皇上可能不在乎,但關(guān)系到皇位,皇上很難不多想。
縝密的思慮過后,長生最終決定兩害相衡取其輕,自己不是沽名釣譽的官,不能為了在青史上留下一個諍臣的美名就與皇上對著干,最主要的是一旦跟皇上對著干,皇上就可能疏遠自己,即便到最后皇上自食惡果,導(dǎo)致大唐滅國,自己也做不到幸災(zāi)樂禍,袖手旁觀的嘲諷皇上自作自受,這是小人之舉,非忠臣所為。
打定主意,長生開始回憶細(xì)節(jié),此前一段時間他一直在外奔波,沒有與張善和張墨接觸過,皇上肯定也知道這段時間他沒和張善接觸過,自己既然決定要順著皇上,就要將事情做到合情合理,不能讓皇上感覺自己事先知曉此事,也不能讓皇上對張善心生不滿。
待得眾人說完,長生以退為進,只道相較于長安,洛陽的確更好,而且眼下糧草已經(jīng)解決,朝廷可以擠出錢糧自洛陽修建宮殿,只是眼下朱全忠主力尚在,遷都洛陽,皇上的安全很難保證。
長生知道自己所說的這番話張善很可能也說過,不過張善可能比他說的更嚴(yán)重,他了解自己這位大舅哥,不當(dāng)面罵皇上奢靡敗家,跑去找死就算給皇上面子了。
見長生也不同意遷都,眾人開始懷疑他是不是與張善通過氣,不過看他說話的語氣和神態(tài)也不像與張善商量過,仔細(xì)想來事實也正如長生所說,洛陽的確很危險,他和張善不同意遷可能只是為了皇上的安全考慮。
為了說服長生,眾人便七嘴八舌的講說洛陽的優(yōu)勢,眾人可能說的確有道理,但長生只是一直搖頭,他必須等到眾人提到洛陽已生龍氣再松口。
眼見長生只是搖頭,終于有人提到洛陽已生龍氣,長生聞佯裝震驚,"當(dāng)真"
在得到肯定答復(fù)之后,長生立刻表態(tài),"最重莫過于江山社稷,倘若洛陽當(dāng)真生出龍氣,則遷都勢在必行。"
眾人聞如釋重負(fù),皇上一直故作平靜的臉上也終于顯露笑容。
"只是朱全忠尚在鄭州,張真人領(lǐng)疲憊之師……"
不等對方說完,長生就擺手打斷了他的話,"張真人的確不宜繼續(xù)領(lǐng)兵出戰(zhàn),眼下靈符已經(jīng)分散各處,其中一枚金符落入了朱全忠陣營,張真人身為領(lǐng)兵主帥,極有可能遭受敵軍的偷襲暗算。"
"依愛卿之見"皇上接話。
長生正色答道,"張真人先前為了攻克洛陽,與龍虎山眾道人聯(lián)手作法,已然大損陽壽,而今他無有靈符護身,便是有心報國亦不能夠了,不如由我接替張真人率兵討逆,平定鄭州…..."
,請下載好閱
,請下載好閱
閱讀最新章節(ji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