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繞過正殿偏殿,最后無意間在一角的側(cè)院看見了一座立著的石碑——
灰白色大理石,上刻兩個字:“功德”。
這就是他此行真正的目標(biāo)。
功德碑前鋪了一圈細(xì)砂與碎石,顯然是有人定期清理過,碑體沒有風(fēng)蝕太多痕跡,仍舊清晰可見。
李二寶走近幾步,定睛細(xì)看。
整座碑不大,寬約一米五,高兩米,分為三列。
左右兩列是近幾年的香客捐名,按捐贈年份排列,從重建初期一直到近兩年都有;
中間一列則是早年間“主要功德人”
也就是最初數(shù)年出資最大、次數(shù)最多者。
他掃過那些名字,一開始并未看出特別之處,多是普通姓氏,甚至還有幾個是組合名,看不出真實(shí)身份。
但當(dāng)他掃到最上方,也就是中間一列的最頂部位置時,腳步停住了。
一個名字,赫然醒目:
林慎初。
三個字,端端正正,篆體刻成,字體比其他名字略大些,且下方還附了一行小字:“清音寺重建之初第一批功德主。”
李二寶盯著這名字看了幾秒,眉頭輕蹙。
這個名字,他沒印象。
但越是不認(rèn)識,反而越值得查。
一個能在寺廟廢墟中,第一批出資、甚至愿意留下名字的人,不可能是無名之輩。
而且按寺內(nèi)風(fēng)格,這種人名刻在最上,是必須經(jīng)過住持認(rèn)可,身份背景也絕不簡單。
他下意識記下名字,絕對這應(yīng)該就是瓦猜夫人的暗指。
查這個“林慎初”到底是誰,他為什么會在那樣的時期出資,出自哪里,又去了哪里。
如果他只是個普通善信,那為何沒任何資料流傳下來?
如果他不是,那就更不能忽略。
不遠(yuǎn)處的香臺旁有香火錢箱,李二寶走過去,丟進(jìn)一張百元紙幣,鞠了一躬。
沒有點(diǎn)香,只是靜靜看了一眼佛像,像是感謝,也像是約定。
做完這一切,他繞出寺門,陽光剛剛好,灑在臺階上。
上車前,他回頭望了一眼那座不顯眼的功德碑,目光沉了幾分。
坐進(jìn)車?yán)飫傁瞪习踩珟В謾C(jī)忽然響了。
來電顯示:韓懷一。
李二寶眉頭輕挑,接通。
電話那頭的韓懷一語氣很直接,沒有寒暄,只丟下一句話:
“我人在南灣,半小時后,到濱城酒店見。”
然后就掛了。
李二寶愣了兩秒,臉上神情未變,伸手啟動引擎,方向盤一轉(zhuǎn),車頭朝著山下開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