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欲從關(guān)中進入漢中,從東到西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褒斜古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環(huán)繞而行,貫穿了整個秦嶺山脈,全長大約四百余里,避開了很多的險峰,算是一條比較好走的河谷道路!
昔日周文王經(jīng)略巴蜀,就是由褒斜古道南下的,后戰(zhàn)國-秦昭襄王之時,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路經(jīng)的懸崖絕壁上-穴山為孔、插木為梁,把谷道鋪設(shè)成了棧道,號稱‘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牢牢控制了巴蜀地區(qū)!
第二條古道,又名‘陳倉道’,從關(guān)中-陳倉向西南出大散關(guān),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而行,轉(zhuǎn)向東南入進褒谷,出谷口即至漢中腹地了。
昔日劉邦被封為漢王,不甘心蝸居于巴蜀,乃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軍就是從這條路進入關(guān)中,一舉消滅了‘三秦王’,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
第三條道路,大軍從長安一路向西,進入西涼地區(qū)的街亭、天水郡,向南翻越高聳的岐山山脈,再向東走建威、河池、白馬戍……最后進入漢中腹地!
這條路最是遙遠了,要繞行上千里路程,不過道路相對好走一些,沿途水甜土厚、人口眾多,大軍可以沿途征調(diào)糧草,減輕后勤補給壓力!
諸位請看好了,漢中一帶多山道、峽谷,全靠著棧道溝通四方,這就是棧道的模型了……”
馬六卻有獨當(dāng)一面之才,不但把關(guān)中經(jīng)營的風(fēng)生水起,對西部山川地勢、風(fēng)土人情也研究的透徹,說起來頭頭是道的。
而且準(zhǔn)備極為充分,還讓人抬上來一座棧道模型,詳細解說其設(shè)計、修建、用途……以及各種優(yōu)缺點!
漢中地區(qū)群山峻嶺、河谷重重,根本沒有陽關(guān)大道可走,只好耗費無數(shù)人力,用‘火焚水激’之法,在懸崖絕壁上開設(shè)棧道!
其方法是:遇大石塞路,先以烈火焚燒,而后潑上冷水,待其石質(zhì)酥軟之后,則以巨錘碎而通之……
遇峭壁懸崖,則在崖壁之上鑿孔,架上橫木,鋪設(shè)木板,再用鉗釘連接一起,遇到羊腸小道,則在路旁打樁立柵,砌石欄以護安全……
每隔上二三十里,還會選擇開闊、有水之地,修建一座棧道閣,蓋上大量的房屋、庫房,以供行人休息、住宿、躲避惡劣天氣之用!
古人以這樣的智慧,在群山峻嶺中開辟道路,把關(guān)中、漢中、巴蜀連接成了一個整體,不過棧道雖然精妙,也有幾大缺點:
先,棧道沿著懸崖峭壁修建,高高的懸在半空中,下面不是萬丈深淵、就是奔騰河水,看一眼心驚膽戰(zhàn),走起來渾身抖,掉下去必死無疑!
其次,棧道大都是木制結(jié)構(gòu),因此承重能力有限,只能走步兵、馬匹、小推車……而且要拉長隊伍,以減輕腳下壓力,駟馬重裝戰(zhàn)車、以及重型攻城器械是過不去的!
最后,益州地區(qū)多雨水,木制容易腐爛掉,山間又常有落石,因此棧道很容易毀壞的,往往是一邊走、一邊修補,不知填進去多少人命呢!
因此世人都說:‘行走蜀中道,如臨鬼門關(guān),十人出門去,九個不還鄉(xiāng),山澗懸白骨,深淵聞鬼哭,若想求活命,退步遠遠行!’
“末將征戰(zhàn)二十余年,天下行走了七八分,從未見過這般險地,別說攻城掠地了,恐怕走過去都難呢!”
“懸崖峭壁,山水險惡,這可是兵家之絕地,不到萬不得已,誰會走這般地方?”
“敵軍若在險要之處,埋伏下一支人馬,居高臨下、前后包抄,咱們恐怕就有去無回了!”
…………
今日參加會議之人,大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悍將,渴飲刀頭血、困臥馬鞍間,在死人堆里摸爬滾打,打起仗來有進無退!
可是看過漢中地形、以及三條道路之后,全都精神不起來了,這種鬼地方走路都困難,又如何排兵布陣、攻殺戰(zhàn)守呢?
別說在坐諸將了,就連蕭逸看過地形后,都有一股強烈的沖動,不是急著跟敵人決一死戰(zhàn),而是偃旗息鼓、班師回朝,抱著老婆過小日子去……何苦受這個罪呢?
蕭逸心中推算了一下,只要漢中守將不是笨蛋、傻瓜、近親結(jié)婚的產(chǎn)物,那無論自己走那一條路,勝算都不會過三成的,而失敗的下場就是--無路可退、全軍覆滅!
難怪原來歷史上,曹操攻打漢中之時,感嘆的對部下們說:‘?dāng)?shù)百里死山絕谷,此非用武之地也,若吾早知如此地形,絕不引兵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