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議中心一層東嶼宴會大廳,影視、媒體、文化行業(yè)圓桌會議,在9號上午如期舉行。
和唐安一起出席的有海楠省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孔德名,米國環(huán)球東方總裁、中美電影節(jié)主席蘇巖濤,中央日報研究所所長韓德,印渡新一代傳媒發(fā)展與規(guī)劃部主任瑪尼亞,中華網董事長王芳懷,新家坡新傳媒集團總裁周勇強等人,還包括東南亞各國廣播電視臺臺長。
國家廣電黨組成員,國際廣播電視臺臺長王更年作為本次會議主席主持會議。
主要議題就是影視、媒體、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創(chuàng)新與責任。
會議現場有一位主持人,就先介紹了一番眾人,在場的除了華國人之外,其他大多是一國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相當于國內的央視臺長這個級別,甚至還有光電老大這一級別。
不過東南亞這些國家,遠遠無法和國內相比。
戴上耳機,同聲傳譯機選擇漢語。
現如今一些國際重要會議都是使用同聲傳譯的方法,大點的會議都不需要翻譯了。
也不需要都說英語,說中文、阿拉柏語這些都行,都會有專門的人以落后講話者三四秒的頻率,以不同語轉述。
每個座位上都有耳機和同聲傳譯機,可以選擇中、英、阿、法、俄、西六種主流語中的一種。
也相當于配音了,不過這要求可高了,畢竟傳譯的人完全不知道講話的人會說什么,要是碰到語速過快,又帶著點方、俚語的,難度更高。
主席王更年講話:
女士們、先生們,首先我代表會議主辦方博奧亞洲論壇、華國國際廣播電臺對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代表和嘉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這次媒體領袖會議以數字化時代媒體的創(chuàng)新與責任為主題,反映了人們對新時代傳媒業(yè)發(fā)展變革的關切。我希望搭建起媒體間交流合作的平臺,釋放出新的發(fā)展動力,實現共同發(fā)展的美好愿望!
兩個小時的圓桌會議,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沒人都得說一大段,基本上沒有多少營養(yǎng)的話。
輪到唐安了,“互聯網數字時代,對文化傳媒來說是一個新的時代,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孕育新的希望。
新的時代承載新的夢想,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傳遞和獲取日益快捷,數字化、網絡化發(fā)展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的傳媒業(y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而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全新的困難,用戶能夠接受新聞、消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
比如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沖擊,收益不斷惡化,全球各地的紙質媒體當前的要務都是拜托這種現狀。
剛才韓先生舉了個例子,南韓《中央周末報》作為一份僅在周日發(fā)行的報紙,發(fā)行量大約有12萬分,這份報紙由在全球政勢、經濟發(fā)展趨勢、文化、娛樂等領域的高級分析新聞和評論組成。
所針對的讀者層是周日在家悠閑休息的精英層,翻閱這份報紙,你能非常清晰地知曉一周內所發(fā)生的所有事件。
隨著接受消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群眾不一定要通過報紙來接受消息,這時候紙質媒體就需要更加專業(yè)化,更加有目的化,針對受眾人群專門打造他們購買報紙原因的內容。
和紙質媒體一樣,影視劇同樣如此,現在一部影視劇上映,最多兩天,口碑就能擴散在網絡的任何一個角落。
影視劇同樣也需要專業(yè)化,目的化,比如一部喜劇片,如果上映初,很多觀眾在網上的評論都是關于電影如何如何搞笑,這就能吸引這部電影的潛在觀眾。
無論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小說,抓住核心的賣點,抓住準確地受眾,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又離不開互聯網行業(yè),我們也需要云計算、大數據的支撐,數字時代已經全方位地影響了傳媒業(yè)的每一方面?!?
同樣是沒有營養(yǎng)的發(fā),不過很標準,說話的語氣、語速,都感覺越來越和領導差不多了。
中午休息一會,下午又是影視文化產業(yè)分會場。
形勢變了下,就不是圓桌會議了,臺上除了唐安,就三個文化界人士和一個主持人,然后臺下坐著一眾相關行業(yè)的人士,以及眾多記者。
這就成了訪談了。
主持人是新京報記者胡煒,下午兩點,會議準時開始。
“各位現場的來賓大家下午好,歡迎......今天博鰲論壇文化分會請來了......”
逐一介紹了一下臺上四位,新華網董事長田彬,青華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楊功達,富旦大學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孟生禮。
兩個著名大學教授、學者,一個新華網老總,一個影視公司老總,這配置還真有點奇怪。
過去幾年的博奧論壇,影視行業(yè)都鮮有代表出席,也就偶爾有演員代表來走個過場。
更何況這文化分會場,雖說當年影視從業(yè)人員也被視為文化工作者,但是在影視劇越來越商業(yè)化的今天,文化圈是鄙視影視圈的。
臺下一大堆專家、教授、學者,看著一位處在鄙視鏈下層的影視公司老總坐在臺上,而他們卻只能在臺下,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唐安落到最后一個發(fā),沒辦法,也沒什么意見,聽著他們三個挨個講完。
新華網總裁田彬說:我們要推動傳統(tǒng)的文藝機構和文藝工作者的互聯網化轉型,擁有更大的數字化平臺和空間,又要發(fā)揮新的文藝組織、文藝群體、文藝平臺的積極作用,共同構建文化生產的新方式。
青華教授楊功達說:社會秩序不能僅僅依靠律法來維持,還要依靠人文教化來實現。
富旦大學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孟生禮:以文化相同助推民意相通。
兩位大學教授說的都挺高大上,也有點假大空了。
以人文教化維持社會秩序...在法律都無法約束人民的情況下,談這個太早了。
文化相同助推民意相通,貌似有東西,又好像什么都沒說。
也就是新華網老總說了點實際的,文藝工作者、文藝機構互聯網化的轉型。
不過也沒有任何方案,就說要轉型,轉型之后擁有更大的平臺就可以推出更多、更好、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優(yōu)秀作品。
喊喊口號而已,沒有任何實際的東西,這種話這兩天天天聽。
到唐安了,現場眾人還都想聽聽唐安這個影視行業(yè)的談文化能談出什么花來。
“作為影視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通過影視劇的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我們獨特的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中華文化被國外的觀眾知道、理解.......”
沒什么好說的,唐安就把準備好的稿子背一遍,四五百字很快講完。
一人說了一段,主持人胡煒開始隨機請臺下人發(fā)、提問。
一位戴眼鏡的中年胖子向唐安發(fā)問。
“唐總你好,剛才你說要通過影視劇傳播中華文化,那你對中華文化了解多少呢?”
按照規(guī)矩,最起碼第一個該問新華網老總,畢竟是新華社旗下,而且也是博奧論壇籌辦方之一。
來者不善啊,唐安一看臺下一些人的目光就知道。
一群文化工作者,就自己一個做電影的娛樂行業(yè)人士,有點格格不入。
就像做電影的看不起做電視劇的,做電視劇的又看不起做網劇的,任何行業(yè)都有鄙視鏈,更別說娛樂行業(yè)原先也算文化工作者。
唐安進場之前就聽到這些人在背后議論他,沒什么好話。
甚至有兩個人議論的時候,唐安就在身邊,不過他們并沒有認出來。
唐安畢竟就是個導演,這些人又不是天天看電影的影迷,認不出很正常。
就算馬勻、馬化藤、李鴻雁、雷俊、任正飛、劉東強、張敬東這些頻頻出鏡的商業(yè)大佬,一般人在街上碰到,也很難馬上認出來。
馬勻除外,估計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能一眼認出,畢竟太有辨識度了。
唐安笑道,“我覺得文化應該是以人為主,人的任何行為都無時無刻不和文化有關?!?
唐安的答案顯然沒有讓臺下的人滿意,不少人甚至開始小聲地批判起來。
“一個電影導演,懂什么文化!”
“簡直荒唐,主辦方為什么找他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