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從任以虛這邊接過了文章,而后仔細的看了下去。
這文章平鋪直敘,沒有什么之乎者也。
這也是報紙的一大特點,簡潔明了,不能有任何廢話,不準引經據(jù)典,就事說事,不然就這么點版面,如何能夠容納那么多的內容
報紙最主要的還是勉強大眾,面向平頭百姓,價格也是越低越好。
伴隨著新一版的《大明日報》刊發(fā)。
瞬間,整個大明朝都開始沸騰起來了。
曬鹽法,增加了十倍百倍的產能,從此鹽價固定,永遠都是八十塊錢一斤。
消息一出,頓時無數(shù)人都開始激動起來了。
真正開心的自然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斤鹽八十塊錢,對于這個年代來說,那簡直不要太便宜。
整個大明朝,人均一年的食用的食鹽,那是很少很少的。
一個五口之家,一年下來,需要吃鹽50斤,平均一個人,也就是10斤的樣子。
這么算下來,一個人一年下來,也就是花費八百塊錢的樣子。
這個價格是很低很低的,至少,比起從前,那是能吃上鹽了。
而且,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鹽,也是極為重要的物資,用來制作臘肉,咸魚,如此才可以長期的儲存食物。
鹽價,開始逐漸的穩(wěn)定下來,大明寶鈔也開始迅速的流動起來。
任以虛這邊王謙聊完了之后,隨后就直接找到了夏原吉,開始商討下一步。
接下來就是稅收,稅收,收的也是寶鈔。
其次就是朝廷,需要從百姓的手中,統(tǒng)購糧食,這個糧食價格的界定,再來進一步就是糧食綁定寶鈔。
此外就是白糖。
夏原吉現(xiàn)在對任以虛的手段,也是佩服的不得了。
就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居然硬生生的,把已經是爛掉的大明寶鈔,給重新?lián)炱饋?讓大明寶鈔有了信用。
任以虛聳聳肩道:夏尚書!接下來的任務還是很大。
第一,每年我們發(fā)行多少的大明寶鈔合適。
第二,如何繼續(xù)穩(wěn)定大明寶鈔的幣值。
第三,怎么讓蒙古人,高麗,島國這邊使用我們的大明寶鈔!
兩個人商討了一會兒。
夏原吉就發(fā)現(xiàn),任以虛這個家伙,提到了四個字,經濟掠奪。
也就是說,用大明寶鈔這么薄薄的一張紙,就能從島國這里購買到白銀,從交祉這里收購大量的糧食。
他們沒錢也沒關系,可以讓大明銀行給他們貸款,實在不行,直接給他們送錢,總之,一定要讓他們使用大明寶鈔。
朱棣一手打造朝貢體系,一直以來都是薄來厚往。
大明對但凡來朝供奉的國家,都認為是自己的藩屬國,只要他們對明朝進行朝貢,大明就會回賜,豐厚的報酬。
而薄來,就是每個來朝貢明朝的國家,只需要簡單的貢品,就能獲得豐厚的賞賜。
因為大明在乎的,本來就不是貢品多少,和貴重程度,在乎的是來朝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