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秦瑱說起蔣干名字,劉備細細想了想,確實有點印象。
這個蔣干是壽春本地士子,年紀(jì)不大,模樣生的卻好。
因是他們?nèi)氲没茨?,大小士族依附,蔣干也就順勢進入了他們軍中。
但此人善于夸夸其談,未見什么才干,故被秦瑱收在軍中做個文書。
此時見得秦瑱推薦這個年輕人,劉備自是一異道:
“這蔣子翼當(dāng)真能擔(dān)此任?”
實在是太史慈過于重要,他也不得不更加重視。
面對劉備問話,秦瑱便點頭道:
“此子儀容不凡,辯才無雙,此去必能成事!”
說起蔣干這個人,也是被演義黑出翔的人才。
其人儀表不凡,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在《江表傳》中記載,蔣干確實奉曹操之命南下說服過周瑜,不過人家見了周瑜之后,就回到了曹操麾下,明確表示周瑜瑜雅量高致,非辭所間。
結(jié)果在演義中,卻被描繪成了盜書丑角,貽笑大方。
實際上這小伙子他見過,長得帥,嘴皮子也利索。
關(guān)鍵是情商極高,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是個極佳的外交人才!
以往他們軍中出使之任,大都是孫乾等人兼任。
現(xiàn)在他們管理體系越來越正規(guī),就應(yīng)該培養(yǎng)幾個外交方面的人才。
劉琰本來算一個,可惜這人心眼小,生活奢靡,不可大用。
相對來說,培養(yǎng)一個更為謙遜的蔣干,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他這么極力推薦,劉備自然不再多問,索性將蔣干招來,明諸事,又問蔣干能不能成。
只見蔣干其人身高七尺有余,容貌清秀,唇若涂脂,兼之擦了些粉,顯得頗為俊美。
這亦是漢末逐漸形成的風(fēng)尚,部分年輕人好擦點粉,以顯得自己風(fēng)流。
一聽劉備要讓他南下說服太史慈,便即笑道:
“明公若讓在下出使,須有印信,我軍自無此物。”
“恍若私造朝廷印信,乃是大罪,斷不可行!”
劉備見之如此,不由皺眉道:
“依汝之,是不愿南下?”
蔣干見之,卻是搖頭一笑道:
“非也,依在下之見,我軍無須私造印信,亦可說動太史子義!”
“只需明公親筆書信一封,我便可啟程南下,必為明公說得太史子義歸心?!?
他這話一出,劉備自是一驚,不由看向了秦瑱,眼神像是在說這小年輕口氣真大,到底靠不靠譜??!
秦瑱見狀,便看向了蔣干沉聲道:
“須知此事重大,成了大功一件,不成亦有罪受,不得玩笑!”
終究是他的下屬,壓力得給到位。
蔣干見之,自然知道秦瑱之意,當(dāng)即拱手道:
“若不能成,愿受軍法處置!”
秦瑱聞,自是點了點頭,又看向了劉備點了點頭。
老劉見狀,這才同意道:
“也罷,便依你之,不過這太史子義乃吾故舊,不可怠慢,便不能成,亦不可惡語相向?!?
當(dāng)即又寫了書信一封交予蔣干,便令人護送蔣干南下。
這邊隨著蔣干離去,秦瑱自然又回到了自己的種田大業(yè)之中。
前文說了,他目前主要想做三件事,謀廬江、搞錢、搞教育。
其中謀廬江是短期目標(biāo),搞錢與搞教育是長期目標(biāo)。
針對改革一事,其實他也思考過,在漢末的體制框架下他能推動時代進步到一個什么程度。
針對改革一事,其實他也思考過,在漢末的體制框架下他能推動時代進步到一個什么程度。
從他對歷史的了解來說,種花家的歷史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其中有三個大規(guī)模的亂世隔斷,分為秦漢以及春秋以前的蒙昧?xí)r期,隋唐時候的短暫覺醒,宋元明清的高度封建,以及最后的再度復(fù)興。
這四個歷史階段,各有各的特點和痛處。
但歸根究底,可以簡單看成民族文化不斷演變歷程。
先是春秋之時百家爭鳴,各種文化思想相繼出現(xiàn),使得春秋戰(zhàn)國雖然混亂,整體實力卻在不斷增強。
但最終由儒家成功占據(jù)主導(dǎo),導(dǎo)致社會階級逐步固化,而后分崩離析,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
其后經(jīng)過幾百年的混亂,思想再度開放,使得隋唐由此興起,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帝國。
可因為沒有足夠強勢的精神內(nèi)核支撐,最終導(dǎo)致唐王朝再度崩壞,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而隨著宋朝的興起,儒家文化再度占據(jù)主導(dǎo),由此導(dǎo)致封建王朝發(fā)展到了巔峰,這才逐步落后于時代。
可以說王朝的興盛與衰敗,與儒家文化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
不過這并不是說儒家文化不好,實際上儒家文化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都在起著積極作用。
用儒家治國,對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構(gòu)造,都有著積極作用。
不然的話,恐怕還未步入現(xiàn)代,東方就已經(jīng)陷入了西邊那種禮樂崩壞的狀態(tài)之中。
儒家文化真正的問題在于不夠包容,有排他性。
尤其是董仲舒這貨弄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更是萬惡之源。
本來在孔孟時代,儒家文化是一種極為包容的文化,由此方才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等金句。
可隨著獨尊儒術(shù)的開始,儒學(xué)就開始變味了。
逐漸開始尊己排他,排斥一切會對儒學(xué)造成危害的學(xué)術(shù),導(dǎo)致新思想不僅融不進漢文化圈,還被各種打壓。
沒有思想上的兼容,儒學(xué)自然而然也就陷入了停滯之中。
一代代天資聰穎的奇才,不得不將自己的精力投入那浩如煙海的儒家經(jīng)義,使得儒學(xué)越來越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