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猶未了,三門守軍陸續(xù)來報:齊兵已將南、西、東三面城門圍住,正欲攻打。
答里呵一時愣住,便問黃花:卿不是已將齊兵引入旱海耶此處又何來齊軍!
黃花奏道:此必是燕侯冒充齊軍,虛張聲勢,待某去看!
急忙援兵貫甲而出,驅(qū)率軍民,登城守望。未料剛剛登城,城中四五處火起,虎兒斑率其數(shù)十名部下已至南門,將城門砍開,放豎貂軍馬入來。
黃花在火光中陡見虎兒斑,驚叫道:齊兵怎生走出迷谷必有神人相助!
知事不濟,急下城回至王宮,扶保答里呵上馬。因聞?wù)f北門無兵,乃縱馬出離北門,一路招集部眾狂奔。行出二十余里,回頭見無敵兵追來,這才勒馬,放緩腳步。
便在此時,忽聽喊殺聲起,又見火把陡盛,左前方一支軍到,正是王子成父。
眾軍大喊:休要走了答里呵!
孤竹國君臣大駭,急向右首逃奔,又見火光如龍,迎面殺至,卻是齊上大夫隰朋。
隰朋大喝:殺死黃花,為令支國主報仇!
答里呵與黃花正要回馬,背后鼓聲如雷,又有三路軍馬殺到,卻是開方、豎貂、虎兒斑奪得無棣城池,亦各統(tǒng)兵追來。當下五路兵馬將孤竹國君臣裹住,密不透風(fēng)。黃花左沖右突不出,力盡被殺;答里呵為王子成父所獲,兀律古死于亂兵之中。
戰(zhàn)至天明,孤竹國全軍盡沒,半數(shù)被殺,余者皆降。五位上將各統(tǒng)本部軍馬,押解俘虜入城,來見管仲交令。
齊桓公歷數(shù)答里呵助惡之罪,命斬其首,祭奠高黑亡魂,然后懸于北門。
此時天光大亮,燕莊公聞報齊侯得勝,自團子山率部來會。
齊桓公大聚諸將,對燕莊公說道: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里,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二國皆都殄滅。北陲僻遠,若更立夷種,必然復(fù)叛,公宜勉修召公之業(yè),年年貢獻于周天子,長為北藩,則所益二國之地,皆為公所有。
燕莊公:此二國皆是賢侯死戰(zhàn)得來,在下焉敢憑白坐享其成萬萬不可!
燕伯謙讓再三,桓公堅執(zhí)不從,乃不敢辭,只得笑納。齊桓公又賞無終國助戰(zhàn)之功,以小泉山下之田畀之,虎兒斑拜謝,領(lǐng)兵先歸。
封賞已罷,齊桓公乃再渡卑耳之溪,凱旋班師,回思令支一路行軍之險,不覺后怕。
鮑叔牙聞?wù)f大軍凱旋,遠出葵茲關(guān)來迎。
齊桓公撫慰其餉饋不乏之功,復(fù)請燕伯設(shè)戍葵茲關(guān),遂將齊兵撤回。
燕莊公相送桓公出境,戀戀不舍,不覺送入齊界五十余里,這才醒覺。
齊桓公道:依周天子舊制,諸侯相送,不出境外。今燕伯越境相送,寡人不可無禮。今可與君相約,便以賢侯所踏足齊土五十里,就此割讓燕國所有。
燕伯大驚,苦苦推辭。齊桓公再次不允,燕莊公只得受地而還,其后便在與齊桓公分手之處筑城,名曰燕留,意謂留存齊侯之德于燕國。
燕國自此往西北增地五百里,又向東增地五十余里,便為北方大國。諸侯因齊桓公救燕,又不貪其地,皆都交口稱贊,莫不畏威感德?;腹€至濟水,魯莊公迎勞于水次,設(shè)饗稱賀。桓公以莊公親厚,特分二戎鹵獲之半,以贈魯國。
魯莊公因未出兵隨征,深感不勞而獲,過意不去,但又不敢堅辭齊桓公之賜。因知管仲采邑小谷,是在魯國界首,于是大發(fā)丁夫為其筑城,以此取悅齊桓公。
畫外音:齊桓公此次遠征山戎、孤竹,其對華夏文明及炎黃民族貢獻之巨,絕非一場戰(zhàn)役,平滅二國如此簡單,實是造就華夏文明存亡延續(xù)之功。須知自春秋初年以來,周邊蠻、夷、戎、狄各族,皆已紛紛興起,漸漸壯大,且都虎視眈眈,欲侵中國。華夏民族其實已到危險時刻,而周天子及諸侯皆都懵然不覺。只有齊桓公及管仲明察時局,并搶先動手,止住一場巨大民族災(zāi)難。其實周邊少數(shù)民族,也是與華夏同源,只不過未曾遵從周禮而已。
便在東周之初,蠻夷各族乃沮向化之心,并乘春秋亂世屢次侵入中原,嚴重威脅華夏民族安全。西周覆滅,便是西北犬戎民族作祟,直接導(dǎo)致如此結(jié)果。其后山戎民族又起,其勢更猛,且為后來東胡、鮮卑族祖先。因其強大兇悍,諸夏北部燕、邢、曹、齊、魯?shù)葒忌钍芷淇?窮于應(yīng)付,無力出擊。倘若任其壯大,不僅天下難得安寧,華夏文明可能因此斷絕,亦非危聳聽。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滅亡于比其更為落后部族,且都亡于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唯獨中華文明逃過一劫,是為齊桓公攘夷之功。
上古時代,河北區(qū)域乃是千里黃泛區(qū),除燕、邢、衛(wèi)三國,余者皆都人跡罕至。故曰仗義救燕雖是正道,也是畏途,齊桓公雖去,別國皆都不從。魯侯并道:師行數(shù)千里,入蠻夷之地,必不反矣。可見齊桓公此去伐戎,其實兇多吉少。
至此山戎族徹底滅亡,余部逃到遼西,轉(zhuǎn)為游牧民族,便是東胡,直到三百年后才恢復(fù)元氣。幾匹老馬,一窩螞蟻,亦就此拯救燕齊,改變歷史,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不但如此,且將山戎民族游戲秋千,特產(chǎn)冬蔥及戎菽帶回中原。此戰(zhàn)而后,中原勢力方始延伸到灤河流域,甚至遼西地區(qū),并使燕國成為該區(qū)域?qū)嶋H控制者。
周惠王八年,五月癸丑日,衛(wèi)惠公去世,公子赤繼位,是為衛(wèi)懿公。
衛(wèi)懿公生于王侯之家,自幼生活安逸,對民間疾苦一無所知,故在繼位之后,終日只知奢侈淫樂,臣民皆都心懷怨恨。
懿公愛鶴成癖,遂在宮廷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等處大量養(yǎng)鶴。并給鶴封官,上等鶴竟食大夫俸祿,較次者食士祿。外出游玩,也必帶鶴載于車前,號稱鶴將軍。
周惠王十一年,齊桓公以衛(wèi)國曾參與王子頹之亂為由,奉周天子之命伐衛(wèi)。
衛(wèi)國不敵齊軍,懿公貢獻珠寶貨物賄賂齊國,并請罪于周,齊軍方才退兵。
周惠王十四年,齊國又以拒不參加會盟為由,攻伐莒國。
畫外音:莒國是屬嬴姓子爵,商朝時初封于計,傳說是少昊之后,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部族。周武王克商,封茲輿其于莒,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稱為紀公;自紀公以下,皆為己姓。莒國歷史遠較齊國為久,在殷商朝時稱為姑幕,春秋時期方改稱為莒。疆域東起黃海,西至沂水,南達今江蘇贛榆,北至今昌邑縣境,是東方第三大國,僅次于齊、魯。莒國乃東夷古國,正是齊桓公尊王攘夷對象,故此齊國所主會盟,莒國都不參加。
齊桓公當初尚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此時卻似不念舊德,不久便起兵伐莒。當時東夷諸國貴族與國君,若因政變在本國無法立足,都喜投奔莒國。齊公子小白居莒之時,來此避難者還有譚君及魯公子慶父。因魯國人賂莒交出慶父,又食不送賄款,魯、莒二國因此數(shù)次發(fā)生戰(zhàn)爭,莒國終被打敗。魯莊公恐莒國報復(fù),由是在城諸及防城駐軍布防。
齊桓公伐莒,莒國自知不敵,于是南遷以避其鋒?;腹@勝而歸,莒國于是南滅向國,復(fù)又向北蠶食,占領(lǐng)杞國一邑。
周惠王十五年,魯莊公姬同逝世,在位三十二年。
莊公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慶父、叔牙、季友。慶父專橫,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并與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哀姜無子,莊公死前又未指定繼嗣,故此造成叔侄爭立。
叔牙因受慶父重賄,主張擁立慶父,并欲說服季友。未料四弟季友卻力主擁立魯莊公庶子姬般,并于酒中下毒,將叔牙殺害,于是姬般得以繼位。
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圖暗殺姬般。當時內(nèi)宮有養(yǎng)馬人牧犖,魯莽有力,因曾受莊公責罰懷恨在心。哀姜遂以重金收買牧犖,使乘姬般在城外為魯莊公守塋時扼殺,回宮報說是被毒蛇咬死。
雖然姬般已死,慶父也知道國內(nèi)卿士大夫不服自己,乃立哀姜之妹叔姜所生公子姬啟,是為魯閔公。慶父仗恃擁立之功,更加肆無忌憚,不但自由出入宮幃,與哀姜打得火熱,并且野心愈熾,時刻意圖奪位。次年,哀姜復(fù)指使力士殺閔公,欲改立慶父。
閔公姬啟被殺之時,季友領(lǐng)莊公庶子姬申逃出,到陳國借兵報仇,并發(fā)檄文至曲阜,聲討慶父連弒二君大罪,號召卿士大夫及國人殺死慶父,擁立姬申。
國人見到檄文,皆都響應(yīng),紛紛持兵入宮。
慶父大懼,急率數(shù)十名仆從,再次逃亡莒國;哀姜也不敢在宮中多呆,則率心腹侍者宮女,逃往邾國。于是季友復(fù)保公子姬申還魯,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姬申得立,復(fù)發(fā)國書與莒、邾二國,通緝慶父及哀姜,請其遣送歸國治罪。莒侯不欲歸還慶父,季友復(fù)以重金賄之;莒侯遂派士兵押解慶父,遣送歸魯。
慶父知道此去必然無幸,回首忽見隊伍中從弟仲孫奚斯,字子魚,便突然放聲大叫。
慶父:奚斯,忍看你兄被人誅殺乎何不前往曲阜,見你四兄季友,為我求情!
公子魚應(yīng)諾,便帶仆從先乘車而往,請莒國軍士押車在后緩行。未到半日,公子魚單騎馳還,人雖未至,哭聲已聞。
慶父聽到哭聲,長嘆一聲:奚斯哭泣而來,我命休矣!
自知罪孽深重,便將咽喉對準押送軍士手中戈矛,猛地一撞,就此自殺。
齊國大夫仲孫湫早在公子般死時,曾到魯國吊唁,回國后對齊桓公嘆道: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果然一語成讖,并成典故,千年流傳。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慶父,復(fù)說哀姜。
邾侯接到魯侯國書,因思哀姜乃是齊襄公之女,不敢得罪齊桓公,遂將哀姜送至齊國。魯國聞之,又投國書至齊索討。齊桓公素以忠君守禮自居,見書中所敘哀姜通叔弒君之舉,令自己大失臉面,如何忍得盛怒之下,命將哀姜殺死,函其尸首,送至魯國。
慶父及哀姜皆死,季友請立慶父、叔牙之后,僖公從之,乃以公孫敖繼嗣慶父,食采于成,是為孟孫氏。以公孫茲繼叔牙之后,是為叔孫氏,食采于郈。
季友被封為上卿,食采于費,加封以汶陽之田,是為季孫氏。
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執(zhí)魯政;因皆為桓公之孫,故又謂之三桓。
魯國之亂,至此結(jié)束。
周惠王十七年,赤狄攻邢。
齊桓公召曹、宋救邢,赤狄敗走。邢侯懼其復(fù)來,遷都于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
赤狄亦作赤翟,狄人分支,因族人喜穿赤衣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人雜居,因?qū)沂軙x國軍力壓迫,故而東下太行伐邢,卻被齊桓公所敗。
晉獻公姬詭諸野心勃勃,欲謀爭霸中原,于是增加國家常備軍為二軍,自率上軍,太子申生率領(lǐng)下軍。擴軍之后,連滅耿(山西河津)、霍(霍州)、魏(芮城)三國。乃將霍地納為公室所有,任命趙夙為耿大夫,畢萬為魏大夫。趙、魏二氏,此后漸為晉國豪族。
赤狄國主瞍瞞,因侵犯邢邦失利,又移兵伐衛(wèi)。
此時衛(wèi)懿公在位九年,只以養(yǎng)鶴為務(wù),不恤國政。大夫石祁子與寧速屢次進諫,懿公俱都不聽。公子毀乃是懿公伯父,知道衛(wèi)國必亡,于是至齊,請求留住臨淄。齊桓公早聞公子毀賢德之名,便妻以宗女,留在齊國為官。衛(wèi)國眾臣聞?wù)f公子毀出奔,無不怨恨懿公。
赤狄大軍來時,斥候報入衛(wèi)都。懿公大驚,即時斂兵授甲,為戰(zhàn)守御敵之計。百姓皆都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應(yīng)征,懿公便使司徒拘執(zhí)而來,問逃避兵役之故。
百姓皆曰:主公有鶴大夫及鶴將軍,足以御狄,安用我等
懿公便問眾臣:寡人愿散鶴以從民意,可乎
石祁子奏道:當亟行之,猶恐其遲。
于是縱鶴,百姓復(fù)集,愿意參軍出征,保家衛(wèi)國。
狄兵殺至滎澤,頃刻之間,三次報急折報至京。
懿公嘆道:孤不親行,恐國人不肯效力。
乃解身上玉玦贈與石祁子,使其代理國政;又將自己所用弓矢付與寧速,使其專力守御國都。并與二人決別。
衛(wèi)懿公:國中之事全委二卿,寡人如不勝赤狄,必不能歸也。
二大夫聞,皆都垂淚。衛(wèi)懿公乃大集車徒,使大夫渠孔為將,于伯副之,黃夷為先鋒,孔嬰齊為后隊,浩浩蕩蕩,離京出征。
一路之上,軍人口出怨,渠孔皆以嚴法懲,于是眾心益離,紛紛逃散。行近滎澤,與敵軍相遇,對陣交鋒。衛(wèi)兵無心交戰(zhàn),見敵勢兇猛,盡棄車仗而逃,懿公被圍數(shù)重。
須臾各處哨馬來報,衛(wèi)軍前后隊俱敗,黃夷戰(zhàn)死,孔嬰齊自刎而亡,于伯中箭墜車,被馬踏如泥。元帥渠孔見身周衛(wèi)隊不滿百人,知道無力救懿公出圍,乃于車上向陣內(nèi)遙拜。
渠孔:主公養(yǎng)鶴九年,以致人心離散,軍士皆不肯效命,臣亦無能為力矣。沒有奈何,只得先君而去,以免親見我主受辱!
于是橫劍頸上,用力一勒,便即死去。其后未過片時,衛(wèi)懿公亦受傷墜車,被狄人砍為肉泥。衛(wèi)人全軍覆沒,敗兵報回朝歌。
寧速與石祁子商議,保公子申棄城東走,太史華龍滑裝載典籍從之。
赤狄兵馬乘勝直入朝歌,劫掠一空,放火燒城以歸。
石祁子與寧速保公子申至于漕邑(今河南省滑縣),隨行男女部眾僅得七百二十人。
二大夫議道:朝歌已毀,不能復(fù)還,只得在此建都,無奈遺民太少!
乃于共、滕二邑難民之中,十抽其三,共得四千余人,連朝歌遺民湊成五千之數(shù)。即于漕邑創(chuàng)立廬舍,扶立公子申為君,是為戴公。
時有公子申之妹,當初被衛(wèi)惠公嫁與許穆公為妻,聞?wù)f故國被赤狄荼炭,又悲又急,毅然驅(qū)車來到漕邑,共赴國難,助弟戴公自救,重建家園。因與石祁子及寧速計議。
穆夫人:赤狄恐我復(fù)國報仇,必然復(fù)來,以斬草除根。衛(wèi)國前曾相助王子頹作亂,周天子必不顧我;能救衛(wèi)者,惟齊國矣。
石祁子:夫人之是也。齊桓公仁德,急人之難,便請夫人修書,遣使求其相助。
穆夫人應(yīng)允,乃親撰一詩,復(fù)請弟戴公修書一通,遣使前往齊都臨淄,來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先拆觀穆夫人之詩,名曰《載馳》,全文乃是:
載馳載驅(qū),歸唁衛(wèi)侯。驅(qū)馬悠悠,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采其虻。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赜诖蟀?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繼又看罷戴公手書,復(fù)向來使問明衛(wèi)國所遭荼毒慘狀,不由大發(fā)悲憫,轉(zhuǎn)向管仲商議。
齊桓公:衛(wèi)之亡國,是因懿公無道,自尋死路。然衛(wèi)國有女若此,又是我齊國姻親,實在令人可憫,不可不存其祚。
管夷吾:主公之甚是,事不宜遲,便請發(fā)兵相救。
齊桓公見管仲同意發(fā)兵,遂即下令,派衛(wèi)姬所生公子無虧為將,率戰(zhàn)車三百乘,甲士三千名,去助衛(wèi)戴公兄妹復(fù)國。
無虧奉命,即率軍馬出發(fā),隨軍攜帶牛、羊、豬、雞、狗各三百頭,搭建房屋所用磚瓦木料,并贈衛(wèi)戴公車馬駟駕、錦帛三十匹及祭服五套。不僅前往相助守衛(wèi)漕邑,并助舅父姨母,修筑城墻、重建家園。赤狄聞?wù)f齊國助衛(wèi)復(fù)國,果然不敢來攻,衛(wèi)國危機就此度過。
然而衛(wèi)戴公迭經(jīng)磨難,一旦危機度過,精神松弛,便即病倒,不久告別人世。衛(wèi)大夫?qū)幩偎焱R國,請迎接時在齊國避難公子毀回國為君。齊桓公慨然允之,親自率軍將公子毀護送到漕邑,并召諸侯集會,當眾擁立公子毀為君,史曰衛(wèi)文公。(本集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