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宮,兩儀殿
宇文熙正在跟內(nèi)閣首輔之一楊沐談?wù)撉嘀菟疄?zāi)過后的重建還有一些措施。
“就依太傅之意,從今年起,免去青州當(dāng)?shù)厝甑馁x稅。還有,淮河建修堤壩一事,不能再拖了,開春之后正好進行,就勞煩太傅先擬份名單上來,議后就可決定人選前往青州赴任,無需再拖。”宇文熙看了看手中的折子說道。
楊沐拱手行禮道:“臣遵旨?!?
隨后君臣二人又談了一些其他政務(wù),末了,宇文熙突然問道:“太傅,如今蕭氏已入瑤華寺,不復(fù)皇后之名。后宮不能一日無主,朕欲立貴妃為后,你待如何?”
楊沐一驚,忙從座位上站起來,低頭道:“引乃皇上家事,臣不敢妄?!?
宇文熙卻是笑了起來,揮手道:“朕恕你無罪,太傅但說無妨。”
楊沐無法,只得先躬身施了一禮,思索了一下,才道:“皇上垂詢,臣不敢不回。至于立后之事,臣只有一說?!?
“哦?”宇文熙一挑眉,道,“講!”
楊沐道:“臣請問皇上,若立貴妃柳氏為后,日后皇上所屬太子不是貴妃所出,而貴妃來日又產(chǎn)下皇子,東宮之屬,當(dāng)以嫡或以長?而貴妃,又豈能安心?太子既守器承祧,為國之主本,何可輕易動搖?望皇上三思?!?
這里的“嫡”自然是指皇后之子,如果柳貴妃被立為皇后,那么她將來生的兒子就是名正順的嫡子,第一順位繼承人。而以“長”,則是張德妃所出的二皇子,或許宇文熙現(xiàn)在覺得二皇子不堪大用,可保不準(zhǔn)幾年之后會有所改觀,楚王不是就這么變成明君的嗎?退一步講,就是宇文熙看不上二皇子,但將來出自柳貴妃肚皮的兒子,前面至少還有五位皇子,萬一宇文熙看中了其中一個……這名分就得亂了。
所謂“立嫡立長不以賢,豈可動乎?”,這個出自前朝某皇后之口的話語,代表著千百年來的明文規(guī)定,其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宇文熙聽罷,微微皺眉,楊沐所說的話,基本上都在他腦中過濾一遍。在他的想法中,柳貴妃生育有困難,若立她為后,日后應(yīng)是無嫡子所出,一來可以解決后宮無主的燃眉之急,二來也可暫寬柳家的心,然后他可以等幾個皇子長大,慢慢挑選合適的人選。只是被楊沐這一說,他才想起來,貴妃只是生育有困難,卻不是完全不能懷孕,要是以后真的生下兒子,而他又挑好了繼承人,這……
千萬想法不過就是轉(zhuǎn)瞬即過,宇文熙慢慢地點了點頭:“太傅所甚是,是朕思慮不周。既如此,立后之事,還是緩一緩吧。”
“皇上英明?!?
討論完該談的政務(wù),宇文熙就放楊沐回去了,而他自已則是繼續(xù)奮斗在折子中,一直到掌燈時分,才將堆積如山的折子全部解決掉。
“皇上?!眱?nèi)侍見皇帝終于擱下了手中的御筆,便走上前,雙手捧著托盤,里面還是放著一枚枚的木牌。
宇文熙揮了揮手,道:“去壽康宮,好些日子沒去過母后請安了?!?
內(nèi)侍忙退下,江喜迎上,伺候皇帝前往壽康宮。
御輦從建章宮出發(fā),往壽康宮走去。
太后精神倒是還好,剛剛問完了三皇子今日的狀況,就聽到太監(jiān)來報,說是皇上來了。她挑了挑眉,看著一身明黃色常服的皇帝走進壽康宮,行禮問安,才道:“這么晚,宮匙快落了,皇帝怎么就來我這兒?可是出了急事?”
宇文熙看了看周圍的宮女太監(jiān),太后意會地讓陸嬤嬤帶宮人們下去,待殿中只剩下她們母子二人時,太后問:“何事?”
宇文熙道:“實在不該這么晚來打擾母后,只是朕覺得,還是早些解決這事兒比較好,不然心里總是擱著不痛快?!?
太后明白了,要同她商量的事肯定是跟后宮有關(guān),想來是立后的事了,便道:“皇帝可是為了立后一事來找我商量。”見得皇帝點頭,又道,“看來你心中是有想法了。”
宇文熙看了太后一眼,道:“沒錯。母后或許不知,蕭氏離宮之前,曾對朕,淑妃沈氏賢淑恭儉,嫻于禮法,動規(guī)矩,可堪皇后之位?!?
太后淡淡地道:“真巧,皇后臨走之時,也是這么對我說的。所以,你是想立淑妃為后嗎?”
宇文熙沉默了一下,道:“朕是想過,只是……”要考慮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停了一下,他又道,“朕打算將寶印交給貴妃,以皇后禮待之,攝六宮事,淑妃從旁協(xié)助,母后以為如何?”至于德妃,從來不在他的考慮范圍。
太后并無異議,神色平淡:“既然皇帝考慮清楚了,就按你的意思來做吧?!?
“謝母后體諒?!庇钗奈跽嫘恼\意地說著,如果蕭氏有太后的一半,能好好教導(dǎo)太子,或許他就不會……
“你我母子至親,哪用這般客套?!碧蟮恍Φ?,她十五歲進宮,后宮沉浮幾十年,對于帝王的忌諱和心態(tài),早就摸得一清二楚,更不會頭腦發(fā)熱地撞皇帝的逆鱗。
忍字頭上一把刀,都這么多年了,她還有什么是看不透的。
宇文熙“嗯”了一聲,道:“不過此事也不急,總得先緩上一緩。”
蕭氏自請出居昭明宮一事,在朝野民間引起不小反響,等風(fēng)頭過了再下旨也不遲。
——————————
四月初九,藍芳華于凝霜閣誕下一女,帝喜之,末幾,升婕妤。
六月初一,永旭帝頒下旨意。
“貴妃柳氏,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貴而不持,謙而益光,今上以皇后印,攝六宮事,宮中禮秩,一同皇后,并令淑妃沈氏從旁協(xié)之?!?
隨后,皇后寶印再一次被送往了延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