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有一群人。
朱棣拿出望遠(yuǎn)鏡,仔細(xì)觀察著,輕聲道:“人數(shù),大致百人,皆是男人,棕黃色皮膚,頭發(fā)是黑色的,沒有卷曲,顴骨相對突出,大部分人身上穿著的是斗篷,手中拿著的是石錘與鑿子……”
土著觀察與記錄這種事在澳洲的時候干過,也是大明人接觸土著之前所需要進(jìn)行的工作。
徐允恭拿出紙筆,匆匆記錄著。
沐春、方美等人則拿著望遠(yuǎn)鏡觀察遠(yuǎn)處,越觀察越心驚。
朱棣繼續(xù)說著:“有六個頭上戴著木頭頭盔的軍士,頭盔上掛著紅色帶子,嗯,脖子后面有一根木條橫著,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有盾牌,盾牌是木制的,上面還繪制一些奇怪的符號?!?
“軍士的武器是三尺多長的大頭棍,棍子前端裹著青銅塊,有點(diǎn)類似狼牙棒,但看著并不鋒利。其中一個軍士頭盔上還有一根羽毛,應(yīng)該是個將官……先生,差不多就這些?!?
朱棣放下望遠(yuǎn)鏡,看向顧正臣。
顧正臣微微點(diǎn)頭,注意力卻沒有放在這些土著或軍士人身上,而是盯著山下的一條大道。
這才是令所有人震驚、錯愕的地方。
出現(xiàn)道路,看似沒什么稀奇,但這背后的意味太大了,太重了。
老周說過:其實(shí)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樣,在這南美洲,在這安第斯山脈之中,在這海拔三千以上,這里本沒有路,開鑿的時間久了,也便成了路。
山下的山路,寬足有兩丈多,道路兩旁不是樹木遮陰,就是石頭堆出路沿。
這條路通往東北方向,或平坦,或有斜坡,或是拾階而上,甚至在五里之外,還有一座藤蔓支撐的懸索橋。
一條大路,寬又闊,看不到盡頭。
頗有一種遇山開山,遇水搭橋的感覺。
顯然,能做到這一切的,絕不是尋常的文明。
要知道,他們已經(jīng)用青銅器了,而被后世人所熟悉的瑪雅文明,被認(rèn)為某些研究上超前的瑪雅文明,那從始至終都沒有青銅器,更不要說進(jìn)入鐵器時代了。
而這里的文明,他們掌握了青銅器,而且還放在了武器之上。
從頭盔、武器來看,有幾人屬軍隊,還是正規(guī)的軍隊,而那些穿著斗篷拿著石錘敲敲打打的,應(yīng)該是底層的百姓。
顧正臣放下望遠(yuǎn)鏡,有些不敢相信,開口道:“咱們該不會遇到印加人了吧?”
對于美洲文明,簡單一點(diǎn)就三大文明。
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與印加文明。
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都在中美洲,一北一南。
整個南美洲,在這個時間點(diǎn)上,能稱得上文明的,也就只有印加文明了,至于其他的部落,那就是松松垮垮的部落,最多出現(xiàn)一些簡單的城邦,沒有出現(xiàn)真正的文明,沒有從上而下十分嚴(yán)格、精密的制度。
而修路這種事情,特別是修幾十里,甚至可能是上百里的山路,就不是尋常的城邦,也不是小部落能干出來的事,必須有強(qiáng)大的控制能力,還需要有相當(dāng)?shù)募Z食剩余,需要有一定的技術(shù)。
另外,還必須明白一點(diǎn),修這種山路,他們圖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