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生氣了,得哄。
哄一個就夠難的了,何況還要哄三個……
顧正臣郁悶,這納妾多了,也是個事啊。
追到一條街上,張希婉突然停了下來,看著街上琳瑯滿目的陶俑,總感覺有些陰森之氣。
林誠意看了看,輕聲道:“姐姐,咱們回去吧,這是賣陶俑的地方?!?
顧正臣追至,看了幾眼。
這條街上,行人并不多,就是這氣氛上,多少有些壓抑。
路邊的陶俑樣式很多,色彩斑斕,大小不一。
“夫君?!?
林誠意見顧正臣走了過去,急切地喊了聲。
顧正臣走至一處攤前,看著一尊彩繪胸人俑,人俑身著胡服,高鼻梁、大鼻子、絡(luò)腮胡須呈鏟形,袒胸露腹,雙目圓睜,雙手掐著古怪的結(jié)印,明顯是個胡人,正在施展什么驚人幻術(shù)。
“夫君,這些不吉利,還是不要看了?!?
張希婉攔住了顧正臣想要拿起胡人俑的手。
顧正臣收回手,看了看一旁的人俑,牽駝的胡人,彈唱的胡人,牽馬的胡人……
大部是胡人形象,罕有漢人形象。
想想也是,陶俑這東西,說到底是一種喪葬觀念引出來的物件,所謂的: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儒家喪葬觀中便極度推崇這一點,也就是說,對于亡者,要按照其生前居所、習(xí)慣、愛好、用具等布置,就當(dāng)他還活著,生前用到的,都給他……
喜歡喝酒的,給葬酒壇子,酒杯。
喜歡珠寶的,丟進去珠寶。
喜歡刀槍劍戟的,也一并下葬。
比如?;韬畹哪梗陀幸麦訋?、廚具庫、樂器庫、錢庫、糧庫、酒具庫、文書庫、馬車庫等……
可這里面還有個問題,光有這些東西,沒人伺候著,這樂器誰來敲,馬車誰來趕,穿衣誰來伺候,總不能自己從棺材里爬出來去下廚吧……
死后沒人伺候是個大問題。
春秋戰(zhàn)國之前,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誰伺候自己,誰跟著自己一起走,解決問題的方式那叫一個直接,這就是——人殉。
可人殉總歸不地道,而且你把人都帶走了,活著的人誰來伺候,再招一批人,那不也是相當(dāng)大的財產(chǎn)損失,加上人不像草芥,一年枯,一年榮,人長大要十幾年,而且夭折率很高。
于是,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方式就出現(xiàn)了,各色陶俑出世,比如伎樂俑、馬車俑、隨伺俑、神怪俑等。
不過,到了宋代時,陶俑葬就減少了,元明時期,不能說沒有陶俑葬,只能說,不多了,原因也很簡單,更廉價、更方便、更容易發(fā)揮的紙糊冥器出現(xiàn)了……
當(dāng)然,每個時代都有特殊性,比如老朱死后還要人殉,非要帶走自己那些婆娘,這種不地道的人殉都能存在……
只是,陶俑在金陵等地幾乎是看不到,倒是在這西北很多,這背后是文化、習(xí)俗上的差異。
胡人俑占據(jù)主導(dǎo)。
顧正臣想起了狄道府衙里擺著的人俑,將死人的東西擺在明處的,可這不多見。
好像人俑本身,除了作為明器之外,在火祆教里面還承載了更多不同尋常的意義,推官張京那里也搜出了人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