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年四月初三,太倉令犯法,大司徒戴涉牽扯其中,下獄身亡。同時,劉秀為避免三公連任,權(quán)勢坐大,于是將竇融從大司空的位置上撤了下來。
竇融撤下后沒多久,吳漢便病倒了,且病勢嚴重,太醫(yī)前往診治后斷定時日無多。到了五月初四,吳漢病逝。
對于吳漢,我在私底下對他的評價總是不大好的,雖然他功勛卓越,功績顯赫,為漢室的中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在我心里始終存在著一個疙瘩,他的殺戮與他的功勛同等。
我曾經(jīng)不太理解劉秀為何獨獨對吳漢如此偏心,不管吳漢犯再大的錯,劉秀總是對他極度信賴,在那些老臣中,也唯有吳漢,從建武元年任大司馬起,至今歷時二十年,絲毫沒有動搖他的地位,一如既往的執(zhí)掌著全國最大的兵權(quán)迄今為止,三公之中,大司徒從第一任鄧禹算起,已經(jīng)換了六人,大司空亦是自王梁起,連換四五人之多。
細數(shù)這些被替換下的三公們,鄧禹如今已經(jīng)撒手不管政務了,伏湛、侯霸均已病逝,韓歆、歐陽歙、戴涉三人更是身居高位反遭皇帝忌憚,最終皆是不得好死;宋弘不肯娶劉黃,做了五年大司空,后來因為涉險誣告上黨郡守被免職回家,數(shù)年后病死家中,因為沒有兒子,他的爵秩也無人繼承。相比而,李通貴為國戚,卻深明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早早的退避辭官,如今雖然身故,但家族榮華依舊長盛不衰。
作為一個馭人有術(shù)的皇帝,劉秀會對竇融的連任產(chǎn)生顧忌,卻似乎永遠不會對吳漢產(chǎn)生懷疑,他對吳漢的信任感始終讓我感覺有些莫名,這樣的困惑直到吳漢離世,看到劉秀賜予的謚號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回想起當年在河北追繳王郎,更始帝安插心腹謝躬到河北,名為助攻,實則是監(jiān)視劉秀,怕他功高震主。劉秀對此只能面上與謝躬虛與委蛇,二人同在邯鄲卻分城而治,最后是吳漢充當了劉秀的那把利刃,趁著謝躬被尤來軍擊敗,在鄴縣伏擊,將退走中的謝躬殺死。劉秀封了蕭王,當眾人皆以為他已死的時候,也只有吳漢跳出來扛起了堅定不移的大旗,預備奉我為王太后,劉秀之侄為王,繼續(xù)未盡大業(yè)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劉秀信任他,不僅是因為他能征善戰(zhàn),更是因為他的一片赤膽忠心。
他對劉秀的忠心,無人能出其右,旁人或許忠的是國家,忠的是社稷,忠的是大義,忠的是節(jié)孝,忠的是萬民,唯獨吳漢,忠的只是劉秀一人。
于是,吳漢死后,劉秀賜謚“忠”,是為“忠侯”,下詔書悼念,出殯時派出北軍五校、輕車、甲士送葬,一切葬儀參照前朝大將軍霍光葬儀舊例置辦,榮寵之崇,創(chuàng)開國之最。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