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用航空工業(yè)的里程碑!
    幾分鐘內(nèi),飛機從滑行道一路順暢地進入跑道,然后逐漸加速、抬頭、起飛……
    除了爬升過程中稍微有些令人不適之外,一直到進入平飛,瓊吉特都沒有感受到記憶中那種令人耳膜快要炸裂的尖銳噪聲。
    低沉的轟鳴聲當然不可避免,但是就直觀體驗而卻好了不止半點。
    “是客艙隔音做得好?”
    自然而然地,他華夏民用航空工業(yè)的里程碑!
    在常浩南開發(fā)出主動機翼顫振控制的邏輯之后,他很快開始考慮如何把相關思路擴展到其它領域。
    而眾所周知,振動和噪音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
    既然可以采集機翼顫振數(shù)據(jù)再通過主動施加不同相位的振動進行控制,那么對于更加規(guī)律的聲波自然也能照章辦事。
    也就是主動降噪的邏輯。
    實際上,606所在過去就研究過類似的技術,他們曾經(jīng)在運7上嘗試使用基于揚聲器陣列的主動噪聲控制,也就是后世很多豪華車里面的那套,效果出類拔萃,可以把噪音降低驚人的13-22個分貝。
    然而這套設備成本突破天際不說,重量和耗電量也相當夸張,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飛機的基礎性能,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而常浩南卻采用了另外一種思路。
    雖然也是主動降噪,但他沒有額外安裝音響設備,而是讓飛機的兩個螺旋槳之間保持一定的相角差,相互降低另一側(cè)螺旋槳的噪音。
    實際上,在最初完成的相角控制算法中,甚至加入了根據(jù)飛機不同的飛行高度和速度自動計算最優(yōu)相角差的功能,可以在幾乎所有飛行工況下實現(xiàn)噪聲的最優(yōu)化控制。
    但是127j這個發(fā)動機實在拖了后腿。
    它在底子上還是機械液壓控制的那套邏輯,控制精度甚至還不如殲10上的al31fn。
    好在606所的研究人員后來把電子控制器玩出了不少新花樣,盡管只能采用固定的同步相角差,但相比于這個年代的其它競品來說,這點優(yōu)勢已經(jīng)足夠了。
    瑞吉特剛剛的表現(xiàn),就是最好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