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相控陣雷達
對于背靠背的雙面陣“機相掃”來說,120°視野和150°視野之間的區(qū)別或許還不會特別大。
畢竟只要稍微動一下盤子就行了。
但對于采用固定雙面陣,也就是平衡木或者t型天線的中小型預警機,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相當于把探測盲區(qū)縮小到了原來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預警機為了改變探測區(qū)域而被迫調(diào)整航線的可能性。
作為一名技術(shù)人員,王曉模發(fā)現(xiàn)有人對自己正在研究的領(lǐng)域很感興趣,自然是相當高興的,因此當即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
“你知道,所謂相控陣雷達,其實就是用移相器控制波束進行的電控掃描,取代過去用機械結(jié)構(gòu)控制天線陣面轉(zhuǎn)動進行的機械掃描,所以才能獲得極高的目標刷新率?!?
“不過,到這一步,仍然只是解決了目標刷新率的問題,相控陣雷達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探測能力,還需要具有足夠大的瞬時帶寬和掃描角度?!?
“但這兩個屬性在同一部雷達上是相互矛盾的,雷達的指向偏差越大,可用的瞬時帶寬越小,一般來說,±45°,也就是90°指向范圍內(nèi),瞬時帶寬的影響不大,所以對于重量和體積都不敏感的艦載相控陣雷達,像是美國的宙斯盾,還有我們正在研制的海之星系統(tǒng),都是采用4面陣,保證最理想的探測效果?!?
“如果不采用任何寬角掃描技術(shù),那么當陣列法向波瓣寬度為2°,視野范圍達到±60°,也就是120°指向范圍時,允許的相對信號瞬時帶寬只有1,而且天線物理尺寸越大,對相對信號瞬時帶寬的需求也越大,這對于高分辨率探測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絕大多數(shù)投入使用的相控陣雷達,都會在各個收發(fā)通道采用實時延遲線來補償天線單元之間的空間路程差?!?
“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相控陣天線的每一個單元上都使用延遲線,不過這對于上千個發(fā)射單元的相控陣雷達來說意味著憑空多了幾十公里的電纜,一方面是成本和體積不可接受,另一方面,這樣高密度的線纜之間也會產(chǎn)生非常強的干擾。”
“所以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將相控陣天線劃分為一系列的子陣,在子陣內(nèi)部的單元繼續(xù)采用移相器,而在子陣之間使用實時延遲線?!?
“不過對于大型相控陣天線來說,劃分子陣會導致視場內(nèi)產(chǎn)生很多子陣級的柵瓣,造成天線副瓣升高,總之最后取舍出來的結(jié)果就是目前這種120°掃描角的單面天線,各方面性能都可以接受……”
“……”
畢竟是在雷達領(lǐng)域浸潤了大半輩子的資深院士,一番解釋深入淺出。
就連跟在旁邊的張洪飚都覺得自己聽懂了個七七八八。
至于常浩南……
實際上,在王曉模剛講沒兩句話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想起來,前段時間開研討會的時候,霍鵬華曾經(jīng)提到過一個相同的名詞。
也是用一定長度的導線來彌補不同信號之間的相位差。
只不過最后……
好吧,還沒到最后。
不過,至少目前是已經(jīng)被光纖給取代了。
當然,在那個激光加工設(shè)備里面,換光纖的最主要目的還是單純的減小信號延遲。
彌補信號相位差只是捎帶手的。
來都來了,干脆一起換上。
但類似的思路似乎可以被引入到雷達上面——
這一次,不只是單純用光纖取代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