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人們只知道茶葉的香氣,用來磨成粉沖泡著喝。綠茶的味道,果然神奇。誰能想到,一片小小的茶葉,在經(jīng)過殺青之后,會如此的香氣撲鼻。
宋代北方人飲茶的習(xí)俗承襲于唐代,那時的老百姓,會將姜鹽桂椒等材料加入茶里喝掉。當(dāng)時很多人卻不太這種接受得了這種口味。
后來蘇轍,對于北方人喝茶的這個習(xí)慣,就作詩吐槽過:“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
這么黑暗的料理,更別說孫星云了。他早就對這飲茶感到厭惡。還好,平時孫星云其實也不怎么喜歡飲茶的。要不然,他早就開始準(zhǔn)備革新這種飲茶之風(fēng)了。
酷愛喝茶的東坡,一生留下了眾多詠茶的詩篇,也說到過茶中加姜的事情。當(dāng)時蘇軾在山東吃的茶里,據(jù)說還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后再放入姜、鹽去煮。
宋代斗茶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入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于是發(fā)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攪茶公子”。水沖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就會慢慢出現(xiàn)泡沫。茶的優(yōu)劣,以沫餑出現(xiàn)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
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zhì)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稱為“咬盞”。茶人以此較勝負(fù),勝者如將士凱旋,敗者如降將垂首。
這倒是很適合凌天揚的性格,斗茶贏了的耀武揚威為眾人所崇拜,輸了的垂頭喪氣技不如人。
而孫星云所用的制茶方法,是眾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殺完青,再進(jìn)行揉捻。通過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zhuǎn)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
綠茶多為一次揉捻,嫩葉一般要揉一炷香時間。這是個體力活,對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孫星云來說,直到累的滿頭大汗。
張夢縈拿出手帕,給他擦試著臉上的汗珠。此時的綠茶,在孫星云手里已經(jīng)基本成型。
這種炒茶方法,由于其特性決定了它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nèi)的天然物質(zhì)。其中茶多酚、咖啡堿,葉綠素、維生素大多保留了下來。
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
最后一步是烘干,再進(jìn)行炒干。這個時候的綠茶,已經(jīng)具有沖泡的特點了。
說實話,口感上肯定比不上專業(yè)制茶大師的工藝水平。但孫星云炒制出來的茶葉,和如今市面上售賣的相差無幾。
“陛下,成了,可以泡一杯來嘗嘗?!?
狗腿子端來一盆水,孫星云凈了手。趙禎走過去抓了一把,放在鼻端聞了聞:“好香,孫星云,你說這個泡出來就可以喝了?”
孫星云點點頭:“鐵錘,拿水杯來?!?
水杯,狗腿子鐵錘將他們從馬車上帶來的玻璃杯拿了過來。孫星云用手捻起一些茶葉放入玻璃杯中,然后接過下人遞過來的水壺。
清甜的山泉水,用來泡茶。透過透明的玻璃杯,你能清晰的看到綠茶被熱水澆過之后,在茶杯里面重新舒展開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