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邯鄲,趙王之宮。趙惠文王拔劍以待,殺氣騰騰。
莊子身著劍士服以進,入宮不趨,見王不拜。
趙王:卿來為何
莊子:臣聞王好劍術,故以劍術見王。
趙王:卿之劍術如何
莊子:臣之劍術,十步殺一人,千里無留行。
趙王驚喜道:如此劍術,天下無敵矣。
莊子:馭劍之術,示人以虛,人不及防,后發(fā)先至。王請試之。
趙王聞其如此口氣,便先氣餒一半:先生候我七日,然后比劍。
莊之應之,與太子還歸館舍以待。
趙王使千余劍士較量七日,死六十余,選出六人,復請莊子入宮。
趙王:今請對劍。
莊子:期待久矣。
趙王:先生所用何劍
莊子:皆可。然臣有三劍,先請論其妙用,聽憑大王善擇,然后再與王之劍客比武。
趙王:愿聞三劍。
莊子:三劍者,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
趙王:何謂天子劍
莊子: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wèi)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趙王:諸侯之劍何如
莊子: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清廉士為鍔,賢良士為脊,忠圣士為譚,豪桀士為夾。此劍亦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
趙王:庶人之劍何如
莊子: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絕,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趙王聞罷,繞案三匝。
莊子:王靜坐,臣劍術已畢!
于是趙王三月不出,宮中劍士皆都伏劍自殺。
畫外音:此事當然是后世托名偽作,不可置信,權作茶余而已。
閃回結束,復敘史實。
趙惠王薨,太子丹繼立,是為趙孝成王。因成王年少,惠文威太后用事,拜虞卿代為相國。因聞秦王將來來伐,與相國范睢報仇,太后欲使廉頗率師御敵,眾臣相持不決。
虞卿奏道:請奉長安君為質于齊,以求救兵。
威太后許之。于是長安君為質于齊,來至臨淄。事有湊巧,其年齊襄王亦薨,太子建即位,正當青春年少,王后太史氏用事。
長安君往質于齊求援,王后太史氏見外孫親來,自是關心,立即答應出兵。遂命田單為將,發(fā)兵十萬,前來救趙。
消息傳到秦營,王翦恐師兄廉頗、師弟李牧與田單聯(lián)手,難以對付,便奏秦王。
王翦:趙國本多良將,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況齊救將至,田單曾以火牛陣一人大敗全燕,王不聞乎不如遣使議和,全師而歸。
秦王:卿是也。然不得魏齊首級,便即班師,恐不好與應侯范睢見面。
王翦:王可遣使至趙,向趙勝強行索討可也。
秦王:卿計甚善。
于是便派使者前往趙都邯鄲,直至平原君府上,寄書道:若獻出魏齊,孤便退兵。
然而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承認魏齊是在趙國。
秦王心生一計,乃致書趙王道:秦師至趙,只為魏齊。今愿以所取趙之三城以易魏齊,君其許之,便即和好如初。如若不然,賢王自思可也。
然后不待趙王回復,便令撤兵。
田單聞報秦師已退,亦便還師歸齊,向齊王繳還兵符將印。因田單是為王族宗室,相較齊王建高出兩輩,連太史太后亦需以王叔呼之,由此便更為太后及齊王所忌。
又因秦國施行范睢遠交近攻國策,此后不再與齊國為敵,故而齊國海晏河清,良久并無戰(zhàn)爭,田單愈發(fā)感覺可有可無,只在朝堂上礙眼。
趙威太后知此,遂以三城并共五十七邑,交換田單至趙,封為都平君,使為上將。
田單既為趙國上將,遂率軍北伐,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畫外音:自此之后,史冊便無關于田單任何記載。估計未久便即亡故,或者不知所蹤,成為千古之迷,亦未可知。田單平生結果,于此略作交待。
秦王雖然還兵班師,仍復遣人至趙,致書于平原君趙勝:寡人聞君高義,愿為布衣之交;君幸過秦邦,寡人愿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不敢私自答復,便持書入宮,呈與趙王,并請?zhí)笫鞠隆?
趙威后:秦乃虎狼之國,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今邀平原君往秦,必還是因為魏齊之故。你等眾卿商議一下,如何行止。以老身之見,勿乃不可
廉頗進:昔藺相如一介文士,尚獨身入秦,完璧歸趙。公子若不往,反引其疑。
趙王年幼,不禁嚇唬,亦恐秦王發(fā)怒,便令趙勝,同秦使一同西入咸陽。
秦王設宴相待,舉卮賀道:今得見公子,足慰平生。然我丞相范君,乃寡人之太公望,其仇人魏齊托身君府。公子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范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君必不交出魏齊,請恕寡人無禮,亦要屈留尊駕,不放公子出關。
平原君:大王以書相召,趙勝奉命而至,而以威劫之,天下皆知曲直所在。休說魏齊不在勝府,既以性命相托,常人亦不肯賣友求榮,況趙勝乎
秦王知其不肯負魏齊,非但不怒,反而深加贊嘆。遂以禮款留,復使人寄書趙王:
魏齊之頭旦至,平原君則夕返。
趙王見書大懼,議于其母:寡人豈為他國亡臣,易我宗親公子
威太后稱是,乃命人帶兵,去平原君家索取魏齊。
魏齊卻又提前聞訊,就而逃出平原君府,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見魏齊來投,竟然放棄相印,車載魏齊,潛出邯鄲,一同逃至魏都大梁,來投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早知魏齊與范睢恩怨,畏秦問罪,面有難色。虞卿看破,大怒而去。
侯生當時在座,對信陵君說道:虞卿乃世之大賢,得罪可惜。
信陵君聞大慚,急使輿人駕車,疾驅郊外,在后追之,欲要請回府中。因策馬狂追,前車已是遙遙遠望。信陵君于是順風高喊:虞卿停車,趙勝有話說!
魏齊與虞卿正走之間,聽到后面馬蹄聲急;回頭看時,又聞平原君立在車上高聲叫喚,似乎是命令前面停車。魏齊以為平原君必是后悔,前來擒殺自己,遂對虞卿長嘆。
虞卿:我兄嘆者何來
魏齊:是我一時不察,得罪范叔,又累平原君被羈咸陽。更累先生,為我棄相逃奔。便請先生將我首級獻給秦王,然后自歸邯鄲。某當初不辨賢愚,今又乞此殘喘何為!
說罷,即引肋下佩劍,橫劍自刎。
虞卿急忙伸手奪劍,然而只差一瞬,魏齊喉嚨已斷,鮮血噴涌。虞卿見好友既死,乃跳車亡走山林,避免與信陵君相見。
信陵君快馬追及,見到車中魏齊尸首,嘆道:可惜因為此賊,使我得罪賢人也。
便在此時,趙使已經聞訊追到,請賜魏齊之首,以換平原君歸國。信陵君見人既死,不若以其首級換回好友趙勝,于是便割魏齊之首,交給趙使,然后掩埋尸身于郊。
趙使去后,信陵君復又派出府中人馬,四處遍尋虞卿,卻是徒勞無功。
虞卿既為魏齊放棄相位,又終究沒能保其性命,因感慨世情涼薄,遂隱居于白云山中,著書譏刺時事,名曰《虞氏春秋》,就此終老。
趙王既得魏齊之首,便使人星夜送至咸陽。秦王大喜,遂命人送至相府,交給丞相。
范睢終獲仇人之首,遂命漆其頭為溺器,以報當年棄廁遭溺之恨。
秦王見丞相仇人已得,遂禮送平原君出境,還于趙都邯鄲。趙王因虞卿棄相遠走,便拜平原君為相國,以代虞卿之位。
范睢入宮謝恩,趁便進秦王,請遷王稽為河東守,鄭安平為偏將軍,以報救命及引見之恩。于是竭力為秦國籌謀,近攻韓、魏,遠交齊、楚。
因聞齊國史太后賢而多智,遂命使者以玉連環(huán)以獻,并傳語史太后:齊國有能解此環(huán)者,秦王有生之年,不復與齊國為敵。
齊王建見此玉連環(huán)大奇,便聚眾臣于朝,研究半日,皆不得其解。
秦使見此,面現譏諷之意。史太后見而大怒,即取金錘在手,一下?lián)魯嗥洵h(huán),謂秦使道:傳語秦王,老婦解矣。
使者大驚,拜辭還秦,以此回復秦王。范睢驚道:此婦若在,齊國不可侵犯!
范雎相秦,欲謀取道蜀中,南下滅楚。遂命由秦入蜀群山峻嶺中開鑿棧道,是謂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縣斜峪關口),沿褒斜二水并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褒斜道,也稱斜谷路。乃為古巴蜀通秦川主干道路,全程五百里。
褒斜道建成,秦國軍需糧草也可通過棧道,將巴蜀軍糧源源不斷運送至咸陽。棧道開通,不但便利秦、蜀間往來交通,也使秦國用兵更加靈活,可由蜀地出擊荊楚。
在中國隧道建筑史上,褒斜道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沿用時間最長,功莫大焉。棧道修成之后,秦國便不斷恫嚇楚國,揚將由蜀地順江而下,不消幾日,就可踏平楚國。
平原君趙勝自交換魏齊首級還趙,深以為恥,遂以重金招徠天下謀士,皆都聚集趙國,討論合縱盟約,以圖再聯(lián)六國抗秦。
秦昭王聞之深以為憂,遂與范睢商議對策。
范睢:大王勿憂,臣可使其合縱之盟,瞬間土崩瓦解。
秦王:何以為計
范睢:秦王對于天下策士,平日并無怨仇,故其為平原君謀劃攻打秦國者,不過是為借此升官發(fā)財而已。王若擲以肉骨,則必相爭,不及謀秦矣。
秦王:此何意
范睢:大王請觀宮中眾犬,睡有睡姿,立有立態(tài),行有行貌,止有止相,彼此無爭。然大五若棄骨于地,則眾犬必哄然上前,呲牙咧嘴,兇殘以奪。何哉因生爭搶之念也。
秦王恍然大悟,笑道:任先生自為!
范睢遂派心腹門客唐雎為使,予以五千金,以車載之,并美女樂伎,往趙國武安。
唐雎受命,因載黃金美女來到武安,在城中招搖過市,并于飲驛中大張宴席,懸榜于門。其榜文略云:趙人凡不參與謀伐秦國者,可為座上之賓,并賜黃金。
于是身在趙國之士,凡與平原君共謀攻秦者,不得其門而入。而凡入內飲宴,并領賜黃金游士,就此皆都親秦。未過十余日,唐雎散盡五千金,空車而還。
范睢問明此番宴客賞金情狀,大喜贊道:先生散士,奇功不小。然謀伐秦者眾,散之未完,尚須再往。先生此去,可不分是否謀秦,皆予賜金。五千金散罷,即算首功!
于是使人復于國庫中再出五千金,裝載車上。并就懷中掏出一塊玄鐵令牌,交付唐雎手中,秘密囑道:卿再宴客之時,可將此物高懸大堂正壁,必有奇效。
唐雎接牌在手,見只有掌心大小,正面鐫以文能安邦,背面刻以武能定國;兩面上方又各有相同四字:鬼谷之令。
唐雎驚道:鬼谷老祖令牌!
范睢噓道:悄!
唐雎會意,鄭重納入懷中,復載黃金美女,東出函谷關,來至武安,依如前面所為。但此番不分是否合縱謀秦,凡為縱橫謀士,皆都列座廳中,使美女奏樂,并贈黃金。
因有前番享客贈金在先,眾士皆都引為奇談。有自列國遠路趕來,未逢其會者,亦正自懊惱不迭。此番唐雎再至,愈加轟動,幾乎天下游說之士皆知,來者過半。
唐雎每日宴客百人,計兩月而罷,共計接待列國謀士五千人,每人得金一斤。
此時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已經年邁,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聞此,皆都驚嘆。
畫外音:其實宴樂分金,倒是小事。尤其每日宴會,眾士舉頭便能看見正壁之上,高懸鬼谷令牌,這才是宴客分金真正用意所在。當時凡是天下游說之士,用兵奇才,哪個不識鬼谷令牌于是天下皆知,秦國背后實有鬼谷門撐腰。便有不識此牌者,則為搶奪黃金,也已大起內訌,互分門派而斗。因此唐雎還歸咸陽之時,江湖上已是一片腥風血雨。天下之士,此后忙于幫派拼殺,搶奪黃金,再也無暇合縱圖秦。范睢散金間士之計,可謂高絕。
周赧王四十九年,楚頃襄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是為公元前266年。
秦太子質于魏國,不幸病卒。秦王以此為由,舉兵伐魏,奪取刑丘。
楚國趁火打劫,乘機約齊攻魏,兵至魏郊。
魏王無奈,只得飲鴆止渴,反遣使向秦國求救。
秦昭王發(fā)兵救魏,楚、齊聞訊便即退兵。其實此是楚、齊對秦國進行試探,觀其是否決意滅魏。則見秦國出兵,便當即撤退,不敢對秦軍正面對抗。
截至此時,秦國一統(tǒng)天下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是年荀子由齊國周游入秦,與秦昭王、范雎相見,縱論治理天下學問。荀子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實行王道。秦國正忙于兼并戰(zhàn)爭,故對荀子議論贊而不納。
荀子嘆道:秦國已是鬼谷門天下!
于是荀子悻悻然離開秦國,到至趙國,繼續(xù)宣傳其王道樂土學說。
而此時趙國,正以鬼谷門弟子李牧為將,計議北征匈奴,亦是大戰(zhàn)在即,烽煙突起。
李牧拜印掛帥,乃精選戰(zhàn)車一千三百乘,良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弓手十萬;然后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lián)合作戰(zhàn)演習訓練。
一切準備就緒,李牧率師北出,設計埋伏山林,然后驅使百姓,滿山遍野放牧牲畜,故意引誘匈奴入侵。匈奴騎兵果然上當,向趙地發(fā)起攻掠。
趙國牧民依計急馳,將匈奴騎兵誘入埋伏圈中。
趙軍十萬弓手,三面列陣,將進入伏擊圈內匈奴騎兵連人帶馬,皆都射成刺猬。弓手射畢,精銳騎兵復從兩翼包抄過來,追殲殘敵,便如集體屠殺,匈奴根本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