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牧野攤開招待所的便簽紙,筆尖在粗糙的紙面上沙沙作響。
賬目在腦海里飛速流轉。
剩下的兩千四百支減震器,河口汽配廠那邊給出的生產(chǎn)周期是三個月。
每個月八百支。
這倒是跟秦棟梁那邊每個月一千支的需求,勉強能接上。
如果一切順利,這批貨全部出手,按照四百塊一支的價格,能回籠九十六萬。
九十六萬,加上他現(xiàn)在手頭能動用的二十多萬現(xiàn)金。
啟動一條減震器生產(chǎn)線,一百萬的預算,還是差了那么一點意思。
更何況,這只是初步估算,實際投入往往會超出預算。
錢,還是不夠。
必須得想辦法,繼續(xù)搞錢。
而且要快。
他的目光,落在了紙上隨手寫下的幾個字上——剎車片。
腦子里關于剎車片的記憶碎片迅速拼接起來。
生產(chǎn)減震器的沖床、液壓機、硫化機,同樣可以用來生產(chǎn)剎車片。
設備有共通性,這意味著如果建廠,可以攤薄初始投資。
剎車片這東西,技術門檻比減震器低。
更重要的是市場。
計劃內(nèi)的指標價,根據(jù)盤式和鼓式的不同,大概在十塊到二十塊之間浮動。
而計劃外的市場價,則能賣到十五塊到三十塊。
利潤率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
雖然單價和利潤率都遠不如減震器那般驚人。
但在紅旗汽修廠長大的徐牧野太清楚了。
剎車片是易損件,消耗量極大。
一輛車一年換幾次剎車片是常事,可減震器幾年才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