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告訴我這叫殲7?
在隨后的半個多月時間里,常浩南一直保持著忘我的工作狀態(tài):一大早起床,除了上課之外就是對幾種進氣道進行設計計算和性能測試。
由于已經沒有了電腦使用時間的限制,因此進度比一開始預想的還要快,以至于常浩南在設計出一個滿意的新機頭之后,還順手把殲7原型的大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以增強亞音速狀態(tài)下的機動性。
雖然這個改進在殲7e上面已經實現(xiàn)了,但那畢竟是現(xiàn)役裝備,常浩南不可能隨便搞到設計圖,所以還是得花時間重新設計一個類似的出來。
而在所有設計工作都完成之后,張漫甚至還靠著常浩南建模出來的3d模型,畫了兩張這種魔改版殲7進行空戰(zhàn)的想象圖。
課程設計的答辯和畢業(yè)設計答辯有點類似,只是規(guī)模要大得多,現(xiàn)場會直接設置在一個大教室里,整個專業(yè)的幾十號學生坐在后面,包括劉洪波在內的幾個評委坐在
你告訴我這叫殲7?
他很享受這種感覺。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們小組設計的內容是一架最多可搭載6名乘客的25噸級水上飛機?!?
“飛機的總體設計方案如下,采用簡單可靠、穩(wěn)定性好的雙浮筒式結構……”
“首先介紹水上飛機浮筒的外形特點及其對流體動力學的影響……”
“飛機浮筒的理論計算方式如下,具體的計算過程可見設計說明的第23-25頁……”
“浮筒的外形和隔框設計如圖所示,浮筒外載荷計算的具體過程可見設計說明的第32-37頁……”
不得不說,這黃志強確實是有些東西的,雖然這架水上飛機的結構平平無奇,但他的設計過程非常詳實完整,甚至對一些關鍵部位的力學性能做出了具體要求,并進行了整體性能估算,應該說已經算是相當完整的設計方案了。
僅僅黃志強介紹自己的方案就花了半個小時時間,當他說出謝謝老師和同學們的時候,整個教室內都爆發(fā)出了熱烈的掌聲。
包括常浩南都在鼓掌,真心實意地。
“南哥,給他們鼓什么掌啊,你的設計不是比那個水上飛機厲害多了?”張漫在旁邊心不在焉地拍了兩下手就沒有繼續(xù)了。
“4個人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設計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雖然整個機體部分很明顯借鑒了已有的成熟設計,但是能把雙浮筒給算明白,至少能算是碩士生的水平?!背:颇戏浅?陀^地評價道。
“那南哥你幾乎是一個人設計出來了我們的那架戰(zhàn)斗機,豈不是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