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海州控股
張知行負責擬寫關于組建殼公司的提案。
由市政府出面組建殼公司對海州市國企進行改制,是張恪以錦湖的名義提出的新的思路,接下來一個星期里,張恪每天都要趕回家跟爸爸討論這事。張恪知道這對爸爸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因此不得不白天逃課到公司處理一些事情,完全將期末考試丟到一邊。
在酒席上,除了對國企改制提出新的思路外,張恪也指明錦湖今后幾年的發(fā)展方向,就是復制錦湖模式大規(guī)模的整合海州市造紙業(yè)。
這個計劃,讓謝晚晴大為心動,配合海州市治理環(huán)境污染、整治造紙行業(yè),這將是錦湖迅速發(fā)展壯大的絕佳機會。
謝晚晴第二天與張恪談過之后,回到海州跟芷彤的爺爺提起這事,讓徐學平也大為欣賞,這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富有進取心的龐大計劃。
絕不是那些一心只想著利于政商關系大發(fā)橫財?shù)募一锬芟嗵岵⒄摰摹?
特別是張恪提出來的國企改制新模式,對徐水平有更大的啟發(fā),只是他“不在其位、不謀其事”,只能看著海州先進行試點。
轉眼間就渡過九五年元旦,張恪對此毫無感覺,一方面大家都習慣將春節(jié)當成新的一年的開始,一方面,張恪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與時間去關注兩個方案之外的事情,更沒有心思去考慮一周之后的期末考試。
唐學謙與周富明溝通的結果,就是由張知行負責籌建這家由市政府完全控股、名為海州控股責任有限公司的殼公司,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一方面市里沒有人這時候還沒有人看出這殼公司的意義,張知行提交的提案里也沒有將殼公司的前景都描繪出來,所以沒有跳出來跟他爭這個位子,一方面,這個提案名義上是張知行提出來的,本來就是市政府管轄的范圍,不驚動市人大那邊。
市里不會向成立的殼公司投一分錢,只是以市政府的名義要求海州市工商銀行授予殼公司三千萬的信用額度,但是同時要求張知行盡可能不動用信用額度。
在其他人眼里,剛開始組建的海州控股公司太寒磣了一些,除了借了市政府辦原先堆放雜物的兩間辦公室掛上牌子之外,里面連張像樣的辦公桌都沒有。
市政府秘書長的位子雖然比一般市直行局一把手的位子要重要一些,但是都是處理事務性的工作,工作的性質決定這份工作繁瑣而缺乏建設性,職位的上升幾乎完全依賴于資歷的積累。有徐學平的關系,張知行就有可能獲得到區(qū)縣鍛煉的機會,在他控制全局的能力得到認同之后,才可能重新回到市里尋找屬于他的位置。拿張恪的話來說,按照這種步驟,今年已經(jīng)四十二歲的張知行在退休之前干一任市長或者市委書記都成問題。
所以要設計一條與眾不同的捷徑。
毫無疑問,改革開發(fā)以來,經(jīng)濟就一直是各級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從九三年明確提出國有企業(yè)體制調整以來,國企改制將成為今后十幾年內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國有資產流失、下崗、國退民進,將在很長的時間內,成為這個社會的核心話題,一直到九七年“十五大”,才會明確提出“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yè)”的概念。
無論周富明,還是唐學謙現(xiàn)在都無法像張恪那樣清楚的看到海州控股這家殼公司在今后幾年間的遠大前景,自然也無法預料其中的政治意義與社會意義。
張知行也不清楚,對于來說,最大的意義就可以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做一些有建設性意義的工作,這本身就能增加他的資歷。
雖然這家殼公司看上去是那樣的寒酸。
市政府秘書長張知行兼任殼公司的總經(jīng)理,但除他之外,市里沒有給公司增加任何人員上的編制,哪怕一個事業(yè)編制名額都沒有,更不可能劃撥辦公經(jīng)費。
張知行也不是不知變通的人,他在政府辦大權在握,又有唐學謙的默認,在籌建之初就從政府辦調兩個人負責公司的日常事務,還調了一部小車給公司專用,前期的辦公用品、傳真、電話之類的,直接市政府辦搬過來,也無需顧忌別人說什么。
調用的兩個人,編制還在政府辦綜合處,調用到海州控股公司,收入、福利也不影響絲毫,還能跟秘書長加強關系,又怎么會不愿意?
市里對政府辦領導成員的工作職責進行重新調整,減輕張知行身上的負擔,加重兩名副秘書長身上的擔子,由兩名副秘書長分別兼管市容管理局與信訪局的工作,權責相關,兩名副秘書長又怎么會推辭?
就算如此,張知行也要因為政府辦繁瑣的事務耗去大半的精力與時間,對海州控股公司無法做到親歷親為,需要找到合適的人去執(zhí)行國企業(yè)改制新的嘗試。
張知行與唐學謙都是從海州師院搞經(jīng)濟研究出身的,首先想到回原來的海州師院、現(xiàn)在的海州大學尋找合適的人手。
張恪聽到海州師院經(jīng)濟學教授李明學將辭去教職加入到海州控股公司,對他爸差點由嫉生恨,同樣是殼公司,待遇怎么就千差萬別?
李明學愿意屈尊到錦湖的話,張恪可以現(xiàn)在就開百萬年薪給他,但是事實上,隆裕集團在幾年后也曾以如此的高薪邀請過李明學,李明學卻不宵一顧,埋頭專心致致的做學問。
事實上,張恪給唐學謙所設計的針對海州市轄國有企業(yè)進行改制的模式是由李明學在兩年后提出來的,張恪只是仿照本該由李明學提出的模式,并在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良才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方案。
歷史不在今年夏天發(fā)生逆轉,李明學兩年后提出的新改制模式也不會有應用到實踐的機會。在兩年之后,很多人都看到國企改制中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誘惑,那時的海州市黨政大權,都由丁向山一手把持,誰會輕易放棄這起官商參與的財富盛宴?